潮新闻讯 长三角的冰雪版图再落一子——
11月8日,位于萧山的杭州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项目签约,占地近80亩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浙江省最大体量的旗舰型室内雪场。
事实上,想要过把雪瘾,北方已不是唯一的选择。在一年难得下一场雪的长三角,就有上百个冰雪场所。
从“不出山海关”到“逐步下江南”,在长三角,“冷资源”如何释放出“热效应”?
四季滑雪,来长三角
周末,上海的耀雪冰雪世界,来自南京的张先生从雪道飞驰而下,“作为室内滑雪场,耀雪的规模很大,初级道也很适合我这个新手。”
自今年9月开业以来,耀雪冰雪世界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单日车辆高峰超2000辆。
在长三角,除了室内场馆的热闹,室外滑雪场也进入开板倒计时。得知桐庐生仙里国际滑雪场将于月底开板,杭州市民李嫣把滑雪排上日程,“这几年,家门口的选择越来越多了,近的有临安、桐庐、安吉等雪场,稍远些能去上海、无锡,氛围都不错。”
近年来,在北京冬奥会和冰雪运动“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推动下,长三角的滑雪场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各地都“卯足了劲”——
海拔不够高,就在相对矮的山上建:和海拔超过1000米的安徽大别山滑雪乐园、杭州大明山万松岭滑雪场相比,2020年开业的桐庐生仙里国际滑雪场海拔稍低,造雪难度更大,但开业即火爆,每年接待量都以20%以上的涨幅递增。
没有山地,就在室内建:上海耀雪冰雪世界,是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受“雪迷”们热捧;江苏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室内滑雪场面积也超过9万平方米;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台州、丽水等地市都有室内滑雪场。
在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地的商场里,还开出了滑雪体验馆,几台室内滑雪机就能模拟出滑雪效果。
除了已建成的滑雪场,尚未亮相的项目也值得期待:位于临安的“中国冰雪·临安·启迪冰雪荣耀之城”落成后,预计年接待量超过150万人次;上海计划在2025年新建30处冰雪场地……
数据显示,浙江、江苏的雪场数量分别达到23个和22个,排在全国第11位、13位,而排在前十位的几乎都是北方省份。从室内滑雪场数量看,长三角地区有15家,位列全国第一,在长三角已经实现“四季滑雪”。
对于这股“冰雪热”,相关从业者的感受最直接。2009年开业的绍兴启迪乔波冰雪世界,是长三角最早一批室内滑雪场。“最困难的是头几年,滑雪在当时是相当小众的运动,淡季客流少的时候一天只有几十人。”营销总监马银萍表示,这些年,滑雪从小众走向大众。今年暑期,滑雪场周末的日均客流量突破千人。
冰雪热,从何而来
相较于北方的气候优势,在“先天条件”不突出的长三角建冰雪场馆,投资不是小数。为何各地如此热衷?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主编韩元军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需求的增长。“这几年,在北方的各大滑雪场中,‘南客北上’现象越来越明显,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客源占比逐年提高。”他告诉记者,消费群体增长反过来推动“北冰南移”。
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冬季,滑雪类订单下单量前五的城市中有4个南方城市,依次为上海、成都、重庆、杭州,长三角占据两席。
“目前,长三角几个重点城市人口都在千万级以上,有庞大的消费客群,在本地建滑雪场顺势而为。”韩元军说。
以起步较早、拥有诸多热门滑雪场的浙江为例,2023年至2024年的雪季,省内滑雪游客超200万人次,消费同期增长30%以上。
“游客量每年都在增加。”云上文旅浙江营销总监黄倩表示,作为目前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室外滑雪场,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场吸引着整个长三角的客源。冬季本是观光淡季,但滑雪场让“淡季不淡”,每年雪季平均25万人次的客流量,营收占全年的80%左右。
长三角滑雪场“百花齐放”的另一面,也离不开各地在文旅赛道上寻求新增长点。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显示,上一个冰雪季,全国冰雪度假比例显著增大,达到37.9%,冰雪运动正与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等深度融合。
相比早年建设单一滑雪场,长三角的“后来者”尝试打造综合性冰雪乐园,把滑雪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比如,2023年开业的江苏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以雪世界为核心卖点,但其醉翁之意在于带动城市度假与冰雪旅游。今年6月,二期项目签约落地,有望成为一站式冰雪主题旅游度假目的地。“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度假生活场所,游客不仅能滑雪,还有其他的文旅体验。”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上海耀雪冰雪世界除了室内滑雪场,还有水上乐园、度假酒店、冰雪主题商业小镇等配套,填补上海文旅产业链上冰雪旅游的空白。
不难发现,长三角的冰雪探索,是变半日游为一日游、深度游,从而带动景区、酒店、餐饮业态全面发展。
冰雪装备,能否抓住新风口
随着国家提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效应显现,不仅体现在消费上,背后是一条更长的产业链,撬动的是万亿级的经济市场。其中,冰雪装备产业就是重要一极。
最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冰雪装备器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举措。
在长三角,不少企业依托制造业基础,已闻风而动。
作为整个滑雪运动的前端,滑雪机不仅用于专业滑雪队训练,也能用于大众普及推广。以往,滑雪机依赖国外进口,而近年来,上海、无锡、常熟等地企业开始规模化研发生产国产机器。
“从2019年开始,国内各类城市滑雪空间‘冒出来’不少,对滑雪机的需求也一下子增大了。”常州拓承运动器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建华说,这几年公司滑雪机销量能稳定在每年五六十台左右,北京、广州、杭州的客户都在向他订货。
在浙江宁海,滑雪杖产业集群也初具规模,“全国出口的10根滑雪杖,7根产自宁海”并不夸张。国内冰雪运动发展,让相关企业看到了新机遇,宁海兴达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原先我们只做出口生意,这几年开始‘两条腿走路’,国内市场份额年均增长10%。”公司行政部经理刘文说,目前公司积累了近40家国内客户,包括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的滑雪场和培训机构。
冰雪场上,除了专业运动器材之外,服装也是吸引眼球的加分项。
在阿尔派妮(嘉兴)运动用品有限公司,工厂正加紧生产滑雪服,赶在今冬雪季开始之前交给客户。“年轻人很关注滑雪服的时尚性,今年雪季,我们推出了三四十个新款。”公司销售总监计国源说,除了走电商零售渠道,这几年公司的一大变化是和全国各大滑雪场做起生意,客户中有不少来自长三角地区。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长三角累计现存1023家相关企业,数量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1%。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我国,作为冰雪产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一向走在创新前沿的长三角地区,如何真正在“白色赛道”上乘风而起?
韩元军建议,抓住冰雪装备制造新风口,拥有众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的长三角企业应加快运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与冰雪装备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更多新产品新模式,给冰雪运动带来不一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