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黄昏,漫步洞头东岙沙滩,落日的余晖在海浪中荡漾,海风咸湿中带着些微寒意,令人神清目明。
很难想象,这里曾一度被污染。
蓝色海湾整治后的东岙沙滩。
自2016年起,洞头在全国率先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修复包括东岙沙滩在内的海洋生态环境。连续实施两期项目,投资超过9.27亿元,以生态建设带动强村富民,走出一条人海共生的“海上花园共富路”。
11月6日,国家生态保护公报首发,洞头蓝湾整治案例成功收录其中;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洞头蓝湾整治经验获推介;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洞头蓝湾整治“上级专项奖励+地方政府自筹+社会资本参与”的创新模式被专门提及……
洞头蓝湾整治经验缘何频频被国家推广?日前,记者蹲点洞头,探寻这里“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的秘密。
厚植蔚蓝底色
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
眼下虽是海岛旅游淡季,但洞头东岙村云画时光民宿老板杨藤藤依旧忙碌,她正在为下周来民宿团建的游客制定专属行程表。
2020年,乘着蓝湾整治行动的东风,杨藤藤将老房子改造成特色民宿,从全职家庭主妇变身民宿老板。开业以来,民宿年满房天数超过150天,年收入超过30万元。“原先东岙村村民大都以捕鱼为生,沙滩上没有沙,都是碎石子,生态修复可以说是改变了整个东岙村的命运。”
近年来,东岙村借助蓝色海湾项目,推进沙滩修复、房屋立面提升改造等工程,带动产业发展。当地民宿数量由实施前的16家增加到108家,村民年人均收入由1.2万元增加到6.8万元,村集体收入由3万元增加到273.65万元。
以生态美带动共富美,东岙村的案例只是洞头生态焕新后的一个生动缩影。
走进位于元觉街道沙角村的520骑行漫道,一边是蔚蓝大海,一边是生态长廊,入口处的创意集装箱咖啡吧,自带氛围感。520骑行漫道前身是状元岙南片的围垦堤坝,依托蓝湾整治行动,洞头首创“堤前湿地带,堤身结构带,堤后缓冲带”生态海堤,成功修复这段生态系统功能曾受损的海岸线。
近年来,沙角村通过深入实施蓝湾整治行动,精心打造的“中屿等到你”景区成功出圈,并通过不断打造新景观、新亮点实现持续爆火。去年景区综合收入高达3500多万元,沙角村也已经连续3年实现村集体分红。
在蓝湾整治行动中,洞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修复受损退化的海洋生态系统,实施“破堤通海”,打造“十里湿地”,建设“生态海堤”,全力复原沙滩岸线,共修复10个被过度挖掘、侵蚀蜕化的砂砾滩,面积达15万平方米,累计修复岸线22.76公里,恢复岸线亲水功能,海域一类、二类海水水质高峰时达到94.8%。
生态之美厚积发展之势,洞头正让生态颜值源源不断地转变为经济产值。今年前三季度,洞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313.7万人次,同比增长3.63%;过夜游客人数133.9万人次,同比增速9%。
创新海洋版EOD
美好生态撬动百亿投资
时值初冬时节,韭菜岙沙滩依旧人流如织。如何让海岛旅游淡季不淡?韭菜岙沙滩负责人杨森权通过引入特色民俗表演、组织海上跳岛一日游等方式,花式引流。他还计划打造海上咖啡屋,丰富海上运动,让韭菜岙沙滩从网红实现长红。
韭菜岙沙滩是浙南沿海最大人工修复沙滩,也是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一期重点项目。2020年,杨森权成立了洞头木心合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创新“以养还养”的运营模式,达成企业承担沙滩、海域岸线日常保洁及定期修复补沙责任,旅发公司赋予企业一定范围沙滩经营权限协议,实现政企共赢。
沙滩项目的成功落地,还推动村旅融合项目、左舍精品民宿等入驻,形成以韭菜岙沙滩为核心的滨海湾区商圈。项目累计帮扶就业200余人,带动松柏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0万元。
520骑行漫道。
西山头沙滩修复是洞头蓝色海湾二期项目,沙滩修复完成后,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运营养护。自去年8月份投用以来,累计吸引游客10万人次,带动30余名村民就业。
此前,洞头在全国县一级率先出台了《温州市洞头区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通过赋予海洋生态资源适度开发与经营权,撬动资本下乡,吸引几十家民营企业参与投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引入有效投资300多亿元,实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从政府“孤军奋战”到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转变。
为持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洞头还创新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2022年,洞头启动“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谋划,同年该项目入选全国EOD第三批项目库,项目实施期四年,总投资28.8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类EOD项目,内容分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全域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海上休闲运动开发、康养产业开发4大类15项工程。截至目前,已有13项工程开工建设。
如今,依托美好生态,当地传统渔业和新兴产业迎来更多机遇。目前,已创成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区、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集齐中国紫菜之乡、中国羊栖菜之乡、中国生态大黄鱼之乡三张国家级金名片。新兴产业项目加速落地,运达海风总装基地主体建成、华港LNG、西屋港能投产;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项目于今年9月举行签约,达产后最高可满足每年660万千瓦深远海风电资源开发需求。
随着一个个产业项目的引入,蓝色海湾整治播下的生态“种子”,落地开花,枝繁叶茂。
依托创新技术
续写生态修复洞头经验
洞头蓝湾整治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技术创新。
在洞头霓屿红树林科研栈道,红树林青葱,白鹭低飞,林下的滩涂里安置着一个个小瓦缸,里面“住”着1.2万只青蟹。这是今年7月份启动的青蟹生态瓦缸养殖项目,预计明年可以上市。
红树林种植区白鹭翔集。
经常来附近锻炼的郭芳芳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环境比较差,自从种植了红树林,生态环境大变样,经常看到成群白鹭翩跹起舞,别有一番风景。”
这片红树林区域原来布满互花米草、块石、杂物。得益于蓝湾整治行动,洞头种植千亩红树林、百亩柽柳林,形成全国唯一“南红北柳”生态交错区。如今,红树林种植区域恢复了底栖生物环境,潮间带生物量增加23%以上,已调查到鸟类9目22科38属57种。这里还成为洞头诸湾红树林蓝碳保护开发示范基地,是全国首个正式实施EOD红树林蓝碳保护开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每周,洞头区海洋经济科创中心生态研究室的工作人员都会往返多次,他们不仅要查看红树林生长情况、判断有没有病虫害并且提前进行防治。查看滩涂里的青蟹、中华乌塘鳢的生态养殖情况,也是工作重点。此外,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开展碳汇研究,监测土壤碳储量。
近日,由洞头区海洋经济科创中心生态研究室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联合开发的红树林监视检测AI系统正式上线,将对红树林的生长状况、生态系统内生物多样性及鸟类活动状况、周边人为活动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监测。未来,洞头还将致力于将该种植区打造成为基于海洋蓝碳的碳中和示范区,并开展洞头蓝碳交易试点工作,以红树林种植研究持续赋能海洋生态修复。
除“南红北柳”湿地构建技术外,洞头还建立蓝湾受损生境整治修复技术,“生态岸线”提升修复技术及“美丽渔村”综合整治修复技术,率先出台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评价指数体系。此外,通过海上生态浮标、碳通量观测塔、海洋牧场水下监控系统等监测平台,实时监控蓝色海湾指数,实现生态系统数字化。
蓝色海湾保护没有终点,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创新技术为生态修复养护插上了可持续发展的翅膀,带领洞头续写海上花园新篇章。
原标题:不到半年三次被国家级平台推介,洞头蓝湾整治何以成为全国样板?
记者黄文盈通讯员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