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 宁海

“生命初岛”的守护者

日期:2024-11-19来源:宁海旅游必去十大景点作者:宁波大学研究生院官网招生

  (本周关注)

  记者屠以撒通讯员夏亚萍

  透明保温箱里,宝宝们舒适地安睡,身上连接的各种监护仪发出规律的滴答声……对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来说,NICU(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就是他们的“生命初岛”。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日前,记者跟随县妇保院新生儿科主任张学萍,走进NICU,走近“生命初岛”的守护天使。

  看看这些“临时妈妈们”,是如何全心全力守护着刚刚降落人间的“小天使”,从而守护着每个家庭的希望。

  洗手频率日均上百次

  从不用护手霜

  彻夜不灭的灯光,此起彼伏的仪器运转声,进进出出的医护人员……当天上午8点左右,记者在科室主任张学萍带领下,经过严格的更衣、消毒程序后走进新生儿监护室,保温箱里躺着一个个小生命,身上连接着各种导管,医护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没有经过锻炼,尤其是早产儿,皮肤纤薄如纸,脐带断端伤口未愈合,只要有病原体在此时趁虚而入,就可能在短时间内突破‘防御’,造成感染。”张学萍一边轻声介绍,一边挤出适量的手消液,一气呵成完成七步洗手。在消毒了听诊器后,她轻轻打开暖箱的小门,把在手心预热过的听诊器放在早产儿的胸口,仔细听诊,责任护士也做好手部消毒,给宝宝完成臀部清洁和尿布更换工作。

  皮肤粗糙,甚至脱皮,是这个科室每位护理人员的标准“手相”。由于新生儿极易感染,这里的护士必须保持最洁净的双手,一抱一放,起落之间,必须洗手一次,以至于每人每天洗手次数达百余次,新生儿科也成了整个医院用洗手液最多的地方。

  张学萍说,因常年洗手过勤,每年冬天,她们的手指尖都会长满裂口。但为了新生儿免受刺激,医护人员从来不使用护手霜。“刚进来20来岁的小姑娘,没几年这双手就变得粗糙不堪。”

  绣花手尽显“针”功夫

  用“吹弹可破”形容新生儿的娇嫩肌肤再恰当不过。正如新生儿科护士长谢冬燕所说的:对于新生婴儿科来说,哪怕给他粘个监护器感应头的胶布都容易造成皮肤创伤,更别提有创的穿刺治疗。新生儿的血管有多细?如何给新生儿输液?记者在这里见识了护士们的“针”功夫。

  在张学萍的指导下,护士们开始忙碌起来。主管护师陈优霞熟练地握住一个宝宝的小胳膊,孩子几近透明的皮肤下显现出发丝般纤细的血管。在记者看来,这血管细得容不下最小号的针头,可陈优霞轻柔、熟练地操作,孩子撇了撇小嘴,还没哭出声来,针就扎完了。

  “新生儿的血管不但细,而且非常脆。”陈优霞告诉记者,新生儿需要持续输液,即便是留置针,有时也坚持不到一天,她们就需要再给孩子重新扎一次。

  陈优霞的“绣花手”并非一蹴而就。在新生儿科工作,面对的患儿都是1月龄以内的。“刚来上班的时候,我的扎针技术挺一般,看着那些患儿因为多次穿刺不成功,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为了提高成功率,我每天下班后都会留下来跟前辈学习手法,牢记注意事项。”陈优霞说。

  “巴掌”女婴成活

  生命奇迹诞生

  凭着超强的责任心,县妇保院医护人员在这间新生儿监护室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自2024年以来,该院已接生了150多例早产儿,其中体重小于2公斤的有45例,均顺利成活。

  今年3月份,一个不足30周、体重仅1.1公斤的女婴“甜甜”成功活了下来。张学萍介绍,孩子刚出生时身体蜷着,仅有手掌大小,皮肤薄如保鲜膜。由于孩子多方面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保育过程困难重重。孩子没有吸吮能力,只能依靠胃管进行鼻饲喂奶,开始时每次仅能注入1毫升。每次喂奶前,护士会用蘸了母乳的小棉签轻轻按摩宝宝的牙龈、脸颊内侧和舌头,每天进行几次,每次数分钟。

  呼吸困难,反应低下,抢救、喂养、护理的困难程度不言而喻。“单单看仪器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观察宝宝反应、肤色、喂养、体温、呼吸、经皮氧等各种细微变化。”张学萍说,科室里的“临时妈妈”大多为“80后”,都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能从宝宝的表情、动作中判断出他们的需求。当然,精湛的技术更是必不可少,有的早产儿胳膊仅有成人手指粗细,皮肤薄如蝉翼,护士们必须要胆大心细,才能在几毫米的操作空间里游刃有余。

  护士每天都会为“甜甜”抚触、吸痰、护理等,在她耳边细语,希望她能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甜甜”的身体一天天好转,出院时体重达到2.6公斤,食量也增加到每次45毫升,且各项身体指标都已恢复正常。

  “每一个小生命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不管距离有多远,我们都会尽全力抢救。看着患儿被成功救治,再辛苦也值得。”张学萍坚定地说。也正是这一次次关怀备至的付出,换来了双向奔赴的温暖——在新生儿科办公室,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一句句感激之词,是家属们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诉说着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和医患之间的温暖故事。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