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36条”发源地、了解艺术振兴乡村意义、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11月16日至17日,岔路镇下畈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游客”,他们是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大思政课建设实践调研的医学博士团队。
此次上海中医药大学大思政课建设实践调研团队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30余名师生团队在地学习交流,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为上好思政课注入源头活水。
在岔路镇,大家参观了湖头村和下畈村,实地感受葛洪养生文化和村级小微权力“36条”,感受宁海乡村康养文化和乡村治理新模式;在前童古镇,团队专门走访了老街、民俗博物馆等,感受地方文化保护传承;在强蛟镇峡山村,感受文旅深度融合带来的活力;在梅林街道河洪村,村庄长寿文化主题和乡村业态发展,让大家感受到乡村的魅力。
“这次思政实践课让我深刻感受到宁海所拥有的独特优势,也让我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增强了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博士义诊团组长王晓波说,这次“宁海之旅”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让他收获颇多。
在强蛟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杜国庆虽然是第一次来宁海,却对宁海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宁海给了我很多惊喜和意外,特别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当然也有很多思政课的内容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我也会认真总结这次实践研修的学习成果,将所学所思所得转化为工作的动力。”
“此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芳表示,宁海当地有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宁海县主动靠前、深度谋划“全域大思政”的县域样本,将思政社会大课堂辐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有利于推动形成“大思政课”大格局。
作为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加强与宁海县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建,共同推动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探索出更多受师生欢迎的大思政课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