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消息 一年一度的乌镇峰会,在世界互联网发展的长河中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亲临现场发表主旨演讲、视频致辞、贺信等各种形式关心大会的举办,“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总书记念兹在兹。
昨天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视频致贺时指出:“我们应当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势,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加快推动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安全发展、普惠发展,携手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
“数字未来”是人类共同的未来,而要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离不开三个关键维度——“创新”“安全”“普惠”。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
一
先来说说“创新”。有人说,“创新是支撑互联网发展进步的灵魂”。此话不假,一方面,互联网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因而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另一方面,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突破,对经济社会诸多领域都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旦在这个领域停止创新,就难逃被甩在后面的命运。
关键核心技术少了创新就会受制于人。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芯片封锁不断加剧已成不争的事实。前不久,美国出台禁令,宣布将限制美国企业和美国公民投资中国的半导体、人工智能和量子领域。对此,中国唯有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再创新,才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总额达到6409.1亿元,超过汽车、手机、家电等传统出口项目,是国内第二大出口产业。有外媒报道,美方实际上加速了中国在芯片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步伐,这种“反向效应”恰恰说明了围堵策略的失败。
数字经济少了创新就会面临增长瓶颈。互联网对经济领域的拉动作用突出体现在数字经济上,尤其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数字经济更是被寄予厚望。自2012年至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增速已连续12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比如,直播电商走进田间地头,让大量农产品搭乘互联网的快车走向千家万户。新经济模式的应运而生,正是得益于创新。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数字经济从快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还需要不断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绝不能满足于“旧瓶装新酒”。
社会治理方面同样不可缺少创新精神。互联网的一大杰出贡献就在于,运用互联网创新社会治理,让公众共享互联网发展红利,保障社会安定有序。比如,在一些灾害事件发生前,有关部门通过“一键送达”功能向辖区内居民精准推送预警短信,提升居民防范意识,保护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再如,一些地方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实现办事“一网通办”、现场“最多跑一次”。可以想见,正是因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难度有所降低,基层矛盾也能得到及时化解。
二
解码“数字未来”,离不开“安全”这个维度。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数字浪潮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带来安全挑战。没有安全,就没有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就会变成精神荒芜的世界,甚至会给现实社会发展带来“滑坡效应”。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
从个体角度看,作为网络世界的参与者,个体的网络安全感主要来源于自身利益免受违法行为侵扰。当前,网络“水军”、网络“打手”加剧的网络暴力机制,正成为互联网“公害”。这些“产业”将技术当成犯罪工具,泄露个人隐私、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网络违法行为成为他们推出的“产品”,普通网友则成为他们眼中的“肥羊”。
从国家安全来看,个别国家利用黑客技术、人工智能发起网络攻击,侵害他国国家安全。比如搞所谓的“假旗行动”,用AI搞认知作战,布局监听窃听节点,妄图监控全球网络;又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制造动荡和战乱,乌克兰、中东等地缘政治热点区域爆发的“颜色革命”,背后都有黑手在网络上兴风作浪。
从网络的无边界性层面看,互联网正在将全世界的福祉以更紧密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而网络安全同样是无边界的,网络安全带来的挑战与难题并非中国独有。比如,网络犯罪、数据与信息安全等,严重危及全球网络空间,需要全世界“严阵以待”。把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既是对网络安全形势的实事求是,也是在守护人类命运共同的前景。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围绕网络安全这个议题,中国在不同场合多次倡议,提出各国要携手守好网络安全这道“门”。2014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时就提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护航全球网络空间的繁荣与安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中国始终致力于此,为世界互联网的善治提供智慧和力量,相信更多的有识之士也将携起手来,与中国一道,做“第五疆域”的守护者。
三
习近平主席在视频致贺中指出,“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普惠”,即让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这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也是习近平主席在历届乌镇峰会讲话和贺信中频频提及的关键词。当今世界正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如何把普惠作为价值追求?笔者认为,应当在一“降”一“升”中来统筹把握。
“降”,即缩小数字鸿沟。当下,数字经济发展正如火如荼,对于世界各国而言,抢占先机者,便可能将机遇牢牢抓在手中。同时,数字化浪潮中的区域化现象越发明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数字鸿沟”,成为影响和制约一些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
在“数字之争”下,我们的目光一方面要看到走在前面的先进者,也应当关照到暂时落后的弱势群体,让更多国家和民众共享数字红利。为此,中国提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国际社会携起手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弥合数字鸿沟,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和帮助”。
倡议之外,中国也是这么践行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显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继续稳步推进,“丝路电商”伙伴国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企业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当地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东盟首家5G智慧医院、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建设等,都有中国的努力,彰显了普惠这一价值取向。
“升”,即提升群众获得感。互联网的发展,一端连着前沿尖端高科技,一端连着吃喝拉撒民生事。普通民众关心国家的科技水平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更关心信息技术发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过去10年,我国几乎所有行政村都用上了宽带网络,5G基站遍布城乡,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性能优越的网络基础设施“托举”着我们尽情“冲浪”。中国搭建了互联网赋能改善民生的良好基础,将网络发展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民生改善、文化交流等有机融合。
比如,互联网提供了可能性,让生病的乡村老人无需奔波就可得到省级医院专家的会诊;互联网同样带来便捷性,在浙江,通过“浙里办”应用,群众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缴纳医保、社保,补办证件等。
当然,如何让“互联网发展速度”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匹配,如何让保障民生的温度触达更多的人群、抵达更远的远方,是普惠的应有之义,也是摆在我们未来路上的重要课题。
37年前,一封电子邮件从北京发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翻过长城,我们就能到世界任何地方。这被多数人认为是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也是中国互联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开始。这其中,饱含着中国人对发展的渴望,以及对世界的承诺。
如今,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包括互联网技术在内的各个领域实现领先。在一浪一浪科技革命浪潮中,我们不忘来时路与目的地,“以人为本”“智能向善”,与世界各国携手迈进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