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新闻讯小雪节气,浙江有一场“黑科技”含量爆表的大会,开得热火朝天。
今天,2023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杭州举行。现场,浙江科技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整整310项创新成果,获得表彰。
星光熠熠之中,我们还发现一份惊喜不小的名单:2023年“科技创新鼎”有25个单位获得,其中衢州、绍兴两市首次捧鼎。
山区市衢州,基础较为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但过去一年,衢州坚持“创新首位”战略,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增幅居全省第一;而绍兴强力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去年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4.0%,名列全省首位。
两个首次,两个首位,这就是“0→1”的突破。
当然,在科技领域,“0→1”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意味着科学认知的突破,也意味着创新领域的拓展,它的创新具有原始性、引领性、颠覆性。
科研界很多人熟知,诺奖得主丁肇中院士打过一个生动比喻:“不像体育有冠军亚军,自然科学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没有人‘第二个’发现相对论。”
科技创新,就是这样“0→1”。
“0→1”,是“无中生有”。回望来路,创新也成就了浙江。我们必须承认,浙江先天的资源禀赋并不突出,但靠着这一方水土历来的创新创业文化传统,从“工商皆本”到“义利并举”,一代代浙江人敢闯、敢拼、敢创新,愣是另辟蹊径,让“资源小省”逆袭成“经济大省”。
“0→1”,要“稳牢基石”。创新路上,要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当我们切实感受之江大地奔涌的活力,从吉利发射“一箭十星”,到蓝箭航空“朱雀”振翅;从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到强脑科技的脑机接口技术……在“群雄逐鹿”中,浙企就是这样稳扎稳打,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今天,浙企创新能力已稳居全国第3。
“0→1”,还要找到“路”和“桥”。创新路上,还要谋划好“路线图”和“施工图”。工笔绘蓝图,打破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体系壁垒就是一个着力点。大胆破圈,融合发展。白马湖实验室和浙江工业大学共建科教融合学院;西湖实验室推出“开拓学者”计划,与西湖大学博士后培养机制无缝对接……放眼浙江,科创平台牵动、科教协同育人等一批有效模式已探索形成。与此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好更优的创新创业环境,政府也在不断发力。今天,“雨林生态”不断提升。
科技,日新月异。形势,一日千里。
“0→1”,是原始创新,是一个个“卡脖子”难题的破解。“1→100”,是迭代创新,是一项项创新成果的落地与转化。
创新,更是一种长期主义。今天,当更多“0到1”的突破和“1到100”的裂变形成,一股股关乎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等领域的更强大动能,就能迸发出更炫的科技之光,为未来世界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