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形枕、秋操杯、玉壶春瓶、秋叶型鼻烟碟……近日,爱逛博物馆的温州市民周女士成了“文创网红”,她用黏土复制出多个博物馆的上百家经典文物,在家打造出一个“博物馆”。有网友在评论区打趣周女士:“你是不是在家里造博物馆?”
被那只可爱的秋操杯吸引
周女士,今年29岁,平日里喜欢逛博物馆,也喜欢做手工。
2022年,她在一次旅行途中被一家博物馆展览的秋操杯所吸引,产生了手工复制的想法。资料显示,秋操杯是清光绪年间为纪念清军秋季操练而特制的瓷质纪念杯,杯子被做成牡丹的样子,茎部被巧妙地设计为吸管。
周女士说,她当时觉得博物馆展出的秋操杯很可爱,“杯子的造型很别致,我想要买一个相关的文创,但在博物馆没有找到。我本来就很喜欢做手工,那时刚好在用黏土做点小玩意,就想着能不能自己做一个复制品出来。”
周女士就对“秋操杯”做了大量研究,搜集材料,还了解了那个年代陶瓷工艺烧制的过程和造型特点。
周女士尝试做一个同样大小的黏土版“秋操杯”,她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塑形、打磨、雕刻、上色、封层。因为没有模具可以参考,塑形时需要仔细观察边缘有没有打磨圆润,耐着性子细心雕琢。
“做完以后,感觉不是特别像,花瓣纹路没有刻出来。”于是,周女士又进行了改造。她从每一处细节入手来仔细研究“秋操杯”,发现它的花瓣轻微凸起,整个弧度曲线顺滑。为此,她对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
紧接着,周女士还制作了一个缩小版的“秋操杯”。经过这一番实践,整个手工操作她已得心应手。她回忆说,最开始想要用陶土来制作,但考虑到陶瓷制作工艺复杂、难度较大,她最后选择使用了石塑黏土。“石塑黏土干燥后的效果很接近陶土,但不用烧制,比制作陶瓷要简单很多。”
周女士坦言,第一次复制文物时,她感觉困难重重,前后做了两三个废品。这之后她检索了石塑黏土的相关教程,不断摸索黏土的特性,技术慢慢熟练后,完成了秋操杯的黏土复制品。这之后,周女士又开始制作其他经典文物的黏土复制品。
拿着复制品去博物馆合影
在复制文物前,周女士会先去查阅文物的详细资料,包括各种角度的图片、视频,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制作工艺等,她也会为了更好地创作文物复制品,到博物馆亲眼去感受文物的魅力。
周女士说,资料收集工作完成后,她会先用黏土制作出文物的大致样子,然后进行打磨,再雕刻细节,最后给复制的文物上色。为了能在家中放更多的文物复制品,很多尺寸较大的文物需要按比例缩小到大约七八厘米长,而一些原本就有复杂精美花纹的大件文物在被缩小后,制作会更加费力耗时。
“有时候我会带着自己做的复制品去博物馆,让复制品和原文物合影。有游客看到后,好奇地问我,这些复制品是在哪买的。得知是我做的后,这些游客都说:‘好厉害。’”周女士表示,她每做完一件复刻品,都有巨大的满足感。
周女士说,天津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原件高约16厘米,但她制作的复制品高度只有5厘米。除了器型,她还将原文物上精美的绘画也绘制到复制品上,这让她感到非常骄傲。
家里造了一个“博物馆”
周女士已经制作了100多件文物复制品,原文物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持续至清朝,包括青铜器、漆器、唐三彩等。
周女士把这些文物复制品陈列在家,家里犹如一个小型的家庭博物馆。她说:“我的新家是今年装修的,专门让人在书房做了个博古架,用来摆放这些小物件。家人、朋友们也很支持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
周女士对手捏的“双鱼瓶”“漆耳杯”“金包青金石姑叶耳环”“斗彩蟠桃提梁壶”等作品比较满意。她说:“我觉得每一件的造型都很独特,文物本身就有故事有魅力,我能做的无非是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展示文物之美的冰山一角。”
周女士将自己制作的文物晒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几千个点赞。网友纷纷留言:“这样的‘博物馆’太有创意了,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带孩子去博物馆,回来就忘记看了啥,如果能摆一件在家里,能提起孩子对文物的兴趣”“什么时候出教程”……也有一些网友会给周女士提建议,讨论颜色该怎么调,如何修改会更逼真。
“可以透过文物看到匠人精神。”周女士坦言,随着复制文物的次数增多,她似乎找到了和古时工匠对话的感觉,研究文物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接下去,周女士计划去北京、山西、陕西等地的博物馆逛一圈,收获更多的灵感。
周女士说:“我会给每件作品配上历史背景介绍,希望我的作品能让大家了解历史,爱上逛博物馆,这蛮有成就感的。”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爱逛博物馆的她捏出一个“博物馆”
屈琪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