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示范章程
章华妹其中的两张营业执照
除了众所周知的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温州女老板章华妹家还申领了两本营业执照。
1980年,她领到了“10101号”个体户营业执照,开启了全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序幕;1990年,她和丈夫等人开办股份合作企业,见证了新型组织形式在温州的萌芽壮大;再到2007年,乘上第一波“个转企”的东风,转型开办了现代公司……
三本证件的更迭,不仅是章华妹的企业成长壮大的记录,更是温州民营经济从个体萌芽、股份合作到现代企业制度三次先行探索的缩影。
第一本证:
连尺寸都拿不准全靠摸索
走进温州大象城国际服装面辅料市场,商户章华妹的商铺里,一张褪色的老旧黑白营业执照在现代装修中尤为引人注目。
它就是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执照蓝底黑字,毛笔书写,编号“10101号”,加盖温州市工商局鲜红印章。左下角,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其上,画面里19岁的章华妹笑靥如花,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改革的春风已悄然拂面。
1978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敢为人先的温州人民凭着求生求富的本能,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1980年,全市已出现了2000多户商贩,顺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我市成立个体经济管理科,全面推进个体户登记、整顿、发证工作。
没有样本和先例,第一“证”的诞生全靠摸索。“一开始,我们就连尺寸都拿不准,最后商量着,参照企业执照‘八大开’样式,个体工商户相当于小企业,大小缩小一半,为‘十六开’。担心有人冒用,还要求附上个体户本人照片……”时任个体经济管理科科长的陈寿铸回忆道。
等待将近一年时间,1980年12月,编号“10101号”的证件终于送到了章华妹的手中。上面的字迹由毛笔书写,姓名:章华妹;地址:解放北路83号;生产经营范围:小百货……
“10101号”的编号前,有个红笔书写的“東”字,章华妹解释,这是因为当时温州分区治理,而她的店铺在东片;设立或流动地区一栏的“仝上”二字,曾困扰她许久,后来向别人打听,才知道这是“同上”的意思,即与上一栏的地址相同……
有了这张准“生”证,章华妹结束了做生意偷偷摸摸“打游击”的日子,开起小百货商店,每日盈利几元乃至十余元,在当时已十分可观。
有了这张准“生”证,民营经济自此启航。1980年,温州成功发放了首批1844张个体户营业执照,短短两年后,温州的个体工商企业就突破了10万户。
1985年,“温州模式”见诸报端,当时温州的家庭工业已达13.3万户,从业人员超过了33万人,引来全国瞩目,仅1986年一年各地前往温州考察取经的副省级以上官员就达93人次。
第二本证:
一度成为温州经济支柱
随后,温州民营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章华妹的生意也蒸蒸日上,很快,她的家里又添了另一本“证”——一张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营业执照。
在当时,温州皮鞋生意风靡全国,章华妹跟丈夫、家里兄弟合伙办了家皮鞋厂,由丈夫和兄弟负责工厂生产,章华妹则到天津跑市场。
多人合伙、分工明确,这种结合了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也是温州首创。
时任苍南县委办公室调研室副主任的黄正瑞,执笔起草了全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示范章程。
黄正瑞介绍,19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在温州有了初步发展,个体户、家庭作坊分散的规模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一些有远见的商人开始寻求外部资金合作。
苍南县灵溪镇水产合作社的小职员陈照准也动起了心思。1985年,他与个体户吴祖忠一拍即合,牵头创办苍南县桥墩门啤酒厂,还拉来了原来的同事一起入股。“合伙人最后凑到108人,他们都说这个数字吉利,是干大事的。”
出乎意料的是,“108将”的加持反而人多嘴杂令决策无法集中,给生产经营拖了后腿。而在此前,该县已有两家股东上百人的啤酒厂因“内耗”先后倒闭。
就在陈照准担心会重蹈覆辙时,“救星”出现了,1988年9月,苍南县委决定在桥墩门啤酒厂进行股份合作企业规范化试点,派黄正瑞调研并起草企业章程。
同年10月5日,新中国首份股份合作企业章程——“桥墩门啤酒厂章程”通过实施。章程共有27个条款,全文2028字,6页纸大小,却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
啤酒厂经营开始走上正轨,作为副厂长的陈照准第一次拿到了“股份证”,还领到了一笔150元的分红。“这比我原先在合作社每月20多元的工资高多了,有了分红,大家干劲更足了,啤酒厂生意越来越红火。”
而这份“全国首个”的章程也成了农业部1990年颁布的《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中《农民股份合作企业示范章程》的蓝本,引领股份合作制企业走上规范化道路。
随后,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迅猛,一度成为温州经济支柱,到1990年底,全市股份合作企业已达2.3万户,产值2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其中就包括章华妹和丈夫等人的皮鞋厂。
第三本证:
注销第一本证升级成公司
2006年1月1日,新版公司法正式实施的首日,温州便发出了全国首张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营业执照。浪成于微澜之间,温州在全国最先兴起了“个转企”风潮。
看到转型契机,章华妹决定再往前一步,2007年,她注销了原来的个体户营业执照,进行“大升级”,店铺名称从“华妹服装辅料店”一跃成为“温州市华妹服装辅料有限公司”,比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等待将近一年,这次,她只花了一个多月。
快,还能更快。2012年,温州率全省之先出台了《关于促进个体工商户转为企业的实施意见》,开通了个转企的“绿色通道”。来自乐清的聂丁炜吃到了第一波红利,从小老板到公司总经理,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2005年,他开了家汽车维修店,70平方米的店面,一年经营下来也能小赚一笔。刚开始,聂丁炜也很知足,直到后来朋友介绍来一位大客户,在看完门面后,二话没说掉头就走。“用那位老板的话说,小门小户不上道,不放心。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不扩大规模,就一辈子只能做小生意。”
2012年,乘上个转企的东风,聂丁炜说服朋友一起出资办公司,很快拿到了企业营业执照,还保留了“阿伟汽车维修”的名称。
自从换上了“有限公司”的“帽子”,聂丁炜给客户递名片、开发票更自信了,短短两个月的营业额就远超过个体户时全年的营业额,生意越做越红火,如今,聂丁炜名下已有7家公司,还将分店开到了台州。
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个体工商户占全市民营主体总量近70%,其中,越来越多“章华妹”和“聂丁炜”完成了个转企的成长跨越。今年以来,全市新设个体工商户14万户,增速全省第一,“个转企”4897户,数量和增速均领跑全省。
不久前,章华妹的儿子余上京为了方便经营网络生意,申请了电子版营业执照,这是章华妹家的第四张证,也是第一张“无证”之证,见证了又一次新的改革。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章华妹家的三本证和温州的三次先行
记者 许雅晶/文 李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