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浙江怎么撸起袖子加油干

日期:2024-11-29来源:浙江杭州疫情最新情况作者: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

  浙江在线11月29日讯(记者 拜喆喆)近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下称“《建设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并正式发布。这是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下称“枢纽”)。

  《建设方案》涉及哪些具体做法?记者近日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权威解读。

  问:《建设方案》提到,建设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心和交易中心。浙江下一步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建设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心、交易中心是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两个重点领域,也就是《建设方案》“三基地两中心”中的“两中心”。

  具体来说,在贸易中心建设方面,将重点聚焦通关便利化、金融服务、人才流动等领域。比如,推进保税监管创新,结合智慧海关建设推进大宗商品监管模式创新。推动更多大宗商品等领域的外贸主体使用电子贸易单据,带动贸易数字化发展。鼓励金融机构运用数字化手段服务新型离岸贸易发展,支持有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组建大宗商品的专业性服务团队。

  在交易中心建设方面,重点聚焦期现货交易、保税交割、资金进出等领域,推动构建多层次的期现货市场和高水平交易模式。

  比如,支持围绕大宗商品开展现货交易、海运提单交易、数字仓单交易等业务。完善大宗商品保税交割体系,推动境内期货交易所优化交割库的布局、扩大交割库的规模,带动大宗商品资源集聚。允许境外经营主体使用区内现货交易平台开展交易,加快构建国际化交易平台等。

  问:下一步,舟山在推进枢纽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的举措?

  答:第一,把现有油气全产业链模式延伸至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等大宗商品全产业链。分别制定“三基地两中心”专项发展规划和分阶段实施目标;统筹实施大宗商品储备、精深加工、贸易交易、海事服务等系列提升行动。

  第二,提升舟山集疏运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完善一批码头、航道等基础设施;推进沪舟甬跨海通道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研究制定油气管网规划,加快建设一批油气管网项目;加快发展江海联运,构建“一站式”服务体系;加强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加强金融服务、数字改革和风险防控方面的保障力度。制定出台金融支持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专项政策;加强大宗商品产业数字化改革,开发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出台大宗商品风险防控指引。

  第四,提升制度创新力、开放协同力。梳理重大改革清单,持续推进大宗商品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要素保障、数据流通、服务供给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改革创新经验,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开放协同力。

  问:《建设方案》提出,要深化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舟山下一步将如何深化国际海事服务基地的建设?

  答:一是着力提升舟山保税船用燃料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实施专项提升行动,在服务标准、运行效率、收费标准方面,精准梳理船加油任务清单,逐项攻坚落实,推进保税油市场规范有序运行。常态化开展LNG加注,推进全国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加快发展生物燃料、绿色甲醇、液氢、液氨等新型燃料。力争2027年船燃加注量突破1000万吨,服务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二是着力发展锚地综合海事服务产业。创新国际船舶物料供应管理模式,优化船舶、货物、人员进出境管理,实现从船用燃料供应“单一服务”向物料补给、技术服务、船员换班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拓展。统筹推进锚地建设、开放和启用,完善海事服务锚地、船队等配套建设。加快建设一批海事服务产业园,建立“园区+锚地”一体化运营模式,建设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

  三是着力做强做优高端海事服务产业。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信息咨询、海事仲裁等高端服务业,持续做大浙江船舶交易市场;建立船员出入境绿色通道,便利国际船员到港服务,打造国际船员轮换基地;推动国际航行船舶二氧化碳捕集、卸放等产业发展;力争2027年实现海事服务总产出突破1000亿元。

  四是着力迭代升级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积极打造国际船舶绿色维修基地,加快推进舟山龙头船企的装备和工艺升级改造,全面推广实施绿色修船。大力发展豪华游轮、海工平台、甲醇燃料船舶改造等高端附加值船舶和特种船舶的修理改装业务。

  五是着力提升国际海事服务产业数字化水平。打造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监管服务平台;迭代升级国际船油加注监管系统、江海联运信息平台等一系列数字服务平台;打造大宗商品特色公共服务平台。

  问:枢纽建设中,宁波在“制度创新实现系统集成”方面如何发力?

  答: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

  下一步,宁波片区将努力把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成为集成改革创新的样板,重点是坚持“三个全”:

  一是全过程谋划。按照《建设方案》赋予的目标定位和任务要求,结合宁波片区的资源禀赋、开放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开展系统谋划。

  目前,基本形成了本地化的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六大提升行动具体任务,细化了分阶段分步骤任务清单,同步形成了重大项目清单和制度创新清单,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初步谋划了未来5年的大宗商品储备设施项目和集疏运项目,总投资估计超700亿元。

  二是全链条创新。围绕大宗商品“储、运、贸、产、服、数”各环节开展系统化、集成式制度创新,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举措的协调联动,在新能源原材料、冷链等重点品类拓展,在大宗商品交易交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数智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专项攻坚,培育形成新的特色和优势。

  三是全市域联动。坚持“全域自贸”理念,在市级层面强化统筹协调,推动自贸区核心区与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深化“一区一件事”改革,依托甬江科创区等重大载体和平台,推动镇海绿色石化、国家高新区新材料、象山冷链等产业链供应链更好融入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在长三角区域,突出与舟山、上海等地错位协同,构建要素互通、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功能互补的良好发展生态。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