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为百年宁村留下百“姓”照

日期:2024-11-29来源:温州外国语学校作者:温州台风网台风路径

  温州市龙湾区宁村村航拍。项绍雄摄

  在很多地方全村都是一个姓氏。在温州龙湾,一个村就拥有近百个姓氏,流传着“一桌十人无重姓”的佳话。

  这个村庄不仅被誉为“中华姓氏第一村”,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汤和信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拼字龙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汤和庙”、“浙江省书法第一村”等金字招牌。

  这个根植于深厚传统文化的村落,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里的文化又有何不同?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将镜头聚焦温州宁村村,一探究竟。

  要为古村留下百“姓”

  宁村,位于温州市龙湾区东北角,瓯江入海口,面临东海,背靠黄石山,毗邻温州永强机场,是龙湾区首家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

  从机场大道与宁城西路交叉口进入宁村村,抬眼就是“中华姓氏第一村”的牌坊。

  宁村村口牌坊。朱永春摄

  走进村中,我们被道路两侧的石头所吸引。这些形态各异的石头上,刻着汤、余、何、林等百来个姓氏及其家风家训。

  汤氏的“后世子孙有能保国安民者,则当竭力尽忠,至死不变”;林氏的“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翻开厚重的《百家百训》一书,其中的家训内容让我们肃然起敬。修身齐家、为人处世、读书治学,还有各类家族故事一个个扑面而来,朴素的训导让我们感觉既熟悉又有些陌生。

  “我们克服了寻找姓氏牵头人之难、查阅家族家谱之难、寻觅家训之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花费了很多脚力心力,才让这本书更贴合新时代、符合新要求。”听当地人聊起姓氏寻踪的过程,大家竖耳聆听,神色庄重。

  听村干部介绍,2003年,宁村组织了村民族谱调查,发现共有19个姓氏拥有自己的族谱,其中编修历史最早的韩氏宗族族谱修撰于公元1912年。尽管随着时代发展,部分族姓向周围迁徙,但村里至今仍有90多个姓氏,人口较多的有王姓、徐姓、张姓,人数均在300人以上,而巫、卓、翁、凡、明等姓氏均在10人以下。

  这么多的姓氏究竟从何而来?

  《永嘉县志》记载:“宁村所城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信国公汤和建。”汤和在沿海督筑列城59座,设卫、所军事指挥机构,宁村所就是其中之一。过去,来自各地的军士们有事则战,无事则耕。大家从不同地域迁来宁村,有着不同家庭情况和风俗习惯,却合村而居,生产生活有条不紊。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村民迁移外地,居住分散,想要短时间内拍齐所有姓氏难之又难。

  “得赶紧拍,不然以后更难了。”我们突然有一种紧迫感,大家决心要为古村留下百“姓”照。

  姓氏石刻。翁女杰摄

  寻根宁村,姓氏文化凝聚人心

  “很多姓氏的人都不在村里,怎么办?”姓氏寻踪之旅的开启并不顺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蓬勃的城市和广袤的乡野融为一体,城与乡的边界在这里渐渐消融,有人涌进乡村,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村子,要在限定时间内“集齐”所有在籍在册的人员,并不容易。

  但是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这种感受在姓氏寻踪的过程中尤为明显。

  生于1934年的巫奶奶,已外嫁他村,我们四处打听终于跟老人取得联系并同意我们上门拍摄;邹姓村民夫妇常年在外经商,得知此次拍摄关乎家乡文化传承,毅然放下手中事务,从外地赶回村里完成拍摄任务;郭姓老人出生于1932年,听闻拍摄计划后,郑重叮嘱家人整理仪容,在家中耐心等候;“你们还想找哪些姓氏,我帮你们联系”……

  这些平凡而又真挚的举动,为整个拍摄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这段一波三折的姓氏寻踪之旅,摄影师项绍雄颇有感慨,“面前多了镜头,有些老百姓比较害羞,但唠嗑家族故事,谈谈家族荣耀,老百姓们都很乐意,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通过摄影,我们将这些姓氏文化永久地保存下来,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种记录让村民们重新认识了乡村文化,并且吸引他们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上。”温州文史研究馆馆员章方松的肯定,为我们艰难的姓氏寻踪之旅注入了底气。他告诉我们,姓氏文化具有一种潜在的感应力,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从而对乡村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经2个多月,我们通过实地走访、远程连线等方式采访各姓氏代表人物的肖像、视频,完成了宁村在册户籍92人91个姓氏的全部修录工作。

  树有根兮水有源,在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面展板、每一本书,都在讲述着宁村的故事,传承着宁村的精神,几乎所有宁村户籍的人都能追本溯源,了解自己的起源历史。我们也因为这次拍摄工作感受到姓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姓氏第一村”摄影长卷(部分)。摄影战队集体创作

  让古村“活在当下”

  因地制宜、活化利用,这是目前很多传统文化村落正在探索的发展之路。如何发挥现有优势资源,让古村“活在当下”,正是宁村人这几年思考的大事。在宁村村蹲点的时间里,我们也捕捉到了许多活力瞬间。

  江海小鲜,现点现烧。华灯初上,美食共富广场热闹起来:台上比的——歌词接龙嗨翻现场;台下看的——舞龙拼字变化万千,“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等吉利字样迎来阵阵喝彩;广场上吃的——各种小海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现代与传统的碰撞,多维度打开了游客的体验。

  宁村村舞龙风俗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图为舞龙拼字“天下太平”。杨晓明摄

  “杭温高铁今年9月正式开通了,现在从杭州只要一个多小时就能到龙湾来品尝第一口鲜。”“正宗!地道!有妈妈的味道。”“炒粉干是一绝!”……对于挑剔的饕客,当盛满乡愁的味道递到嘴边,幸福感便触手可及。

  近年来,宁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餐饮品牌“阿系列”,策划举办美食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

  今年,宁村还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成为温州市首个拥有村级文联的村庄,同时文化特派员的到来,也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我们的镜头下,从鹤发童颜的耄耋老翁,到一脸稚气的幼学孩童,宁村的村民们总是面带笑容。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村民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丰富的滋养。这个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已经大变样了。

  温州市龙湾区文化特派员王天津在宁村村与村民进行书法交流。张向阳 摄

  【编者快评】

  一次对中华姓氏文化的探寻之旅,再一次让近百个姓氏的村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再一次解锁了“小家”和“大家”之间情感连接的密钥,并最终凝结在摄影师的摄影长卷里、记录在宁村村发展的记忆里。“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相信只有护住古村落的“形”,守住其中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古村落的生命便能真正得到延续。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如何进一步拓展传统村落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之路,宁村在努力,在突破,在收获。

  村书记发来邀请函。

  原标题:为百年宁村留下百“姓”照

  作者:朱永春翁女杰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