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宁波12地追“新”记 | 余姚机器人聚“链”逐“群”

日期:2024-12-03来源:宁波好玩的地方作者:宁波大学2023年考研招生简章

  宁网编前语

  向“新”而行,“质”胜未来。

  县域经济是宁波经济的重要支柱。去年,宁波有6个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前20强,10个区(县、市)财政总收入均超百亿元。慈溪、余姚、宁海、象山四地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今年以来,宁波经济向“新”态势良好,新兴产业引领增长。为挖掘和展现县域层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中国宁波网推出“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行·宁波12地追‘新’记”系列,聚焦全市10个区(县、市)和2个功能区的追“新”故事,本期关注余姚机器人产业发展。

制图:任峥

  中国宁波网记者 吴育新 孙吉晶 见习记者 顾佳诚

  11月2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宁波伟立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3S一体柔性智能工作站在大湾区工业博览会上一经亮相,便引发国内外采购商广泛关注。

  在距离宁波1200公里外的天津,数天前,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签署意向合作书,一幅未来船舶领域的无人智能生产线蓝图就此绘就。

  在机器人智谷小镇,浙江尚闻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对一批智能清洗机器人进行最后的调试,不久之后,它们就要成为高铁车体的“美容师”。

  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让余姚机器人制造的天空“霞光满天”——

  作为浙江率先培育机器人产业的地区之一,目前余姚市已汇聚智能成型装备与机器人相关产业规上企业36家,2023年入选浙江省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项目4个,入选数量居全省各区(县、市)之首。

  2023年,余姚机器人产业产值28.86亿元。

  在全国各地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全力开拓机器人赛道的当下,余姚这座县级市如何让机器人产业“无中生有”,又如何“从链向群”?其产业发展轨迹,对其他区域有何启示?近日,调研组深入余姚机器人制造企业一线,对此进行调查。

  新动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走进宁波伟立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四台数控机床像“搭积木”一样被置入一套机械轨道,托盘库、装卸工位、重型搬运机构……各部分协同工作,无人化生产线初具规模。

  “我们全新的DFMS数字化柔性制造系统依托软硬件协作,能够让工业机器人自主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伟立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吕政权说,依托这套系统,今年公司订单量较去年提高30%,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2亿元。

伟立机器人的车间。受访者供图

  在余姚,制造业基础雄厚。然而,面对新技术、新应用、新趋势,当地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需求强烈。

  “谁能在智能机器人产业捷足先登,谁就能抢占先机,占据新一轮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余姚市委相关负责人坦言。而这,就此成为余姚发展智能经济的突破口。

  入局,在于识局。

  “伟立”原本专注于注塑、金属两大赛道,以生产单一智能整机为主。面对变局,该公司将成型设备、应用系统与管理系统相结合,着手研发柔性制造方案。如今,“伟立”的一套智能产线能够同时满足家电、医疗、汽车等多样使用场景。

  这,不但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更让工业机器人长期以来“难以兼容”的使用痛点,一招解之。

伟立机器人的车间。受访者供图

  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余姚传统机器人行业进入快速转型期,企业开始摒弃“卷价格”,向关键技术突围,向数字化定制服务转型。

  宁波飞图自动技术有限公司锚定余姚本地日用化妆品赛道,用柔性环形带驱动组装平台解决企业自动装配难题;宁波更大集团有限公司依托AGV小车、智能物流系统打造“未来工厂”,生产效率提升25%,能源利用率提升15%以上……

  大平台,破“需求脱节”之困

  一边是高校尖端的理论研究,大批科研成果亟需落地转化;一边是企业迫切的转型需求,各项技术等待提质增效,“需求脱节”之困如何破解?

  2017年,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成立。7年间,余姚市携手浙江大学,给出了答案。

  在余姚市永创电磁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调试一款新式比例电磁阀。该电磁阀通过电流精确控制液体或气体流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长期依赖进口。

  “受限于企业自身的科研能力,多年来,我们的研发一直没有进展。”永创电磁阀总经理余建宏坦言。而此时,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的副研究员刘硕也一直在为自己的理论寻找落地转化的机会。

  2021年,浙大机器人研究院与“永创”合作成立精密电磁阀联合研发中心经过攻关,30余种新型电磁阀问世。去年,依靠比例电磁阀等高端产品,“永创”产值达1.2亿元,同比增长35%。

  7年来,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已与13家余姚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深度下沉企业,将研发与生产直接打通。如此示范效应,让更多尖端人才关注到余姚,一个引育人才的“强磁场”就此形成。

  截至目前,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共有研发人员167人,累计培育孵化企业46家,承担各类攻关项目123项。

浙大机器人研究院。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除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外,余姚还引进成立了诺丁汉(余姚)智能电气化研究院、西安交大-舜宇集团(宁波余姚)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并拥有全省首个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博士后创新联合体。

  “一会一镇”,连通产业的“脑”与“心”

  在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甘中学的办公室里,一张大型“三人合照”颇为吸睛。

  照片里,甘中学位于“C位”,双手各挽着一个人形机器人,左边是超精细医疗机器人,右边是全国首个双臂协同机器人。在余姚创办智昌科技仅仅数月,他便带领团队接连推出两款行业领先的尖端机器人。

  尽管成绩显赫,但面对彼时基础薄弱的余姚机器人产业状况,甘中学仍不免担忧,“一座县域城市,该如何破局?”

  余姚用一场峰会、一个小镇,回应了甘中学的疑问。

  2016年6月13日,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开幕式上,一个好消息传来,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余姚。在此一周前,6月6日,智昌科技成立。

  如今,彼时播下的“种子”已经硕果累累。在去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97家机器人领域内的知名企业、机构和科研平台,携500余件技术成果亮相。会上,27个项目成功签约,总投资超过203亿元。

第八届中国机器人峰会现场。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与此同时,余姚还通过产业链聚集,让机器人产业“心连心”。

  从2016年第一期标准厂房交付到现在,8年间,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从无到有,如今已初具规模,成功上榜第七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

  目前,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已构建起从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到智能制造研发、生产制造、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闭环,机器人产业“整零协作”至此有了沃土,实现了从“链”到“群”的突破,产业的集群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机器人智谷小镇。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余姚本地产业链一手研发的机器人已突破1000台,目标到2025年,余姚产机器人进入国内市场占有率前三。

  面对全球新一轮机器人产业的爆发,余姚如何把先发优势转化为长久的竞争优势?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教授林承亮给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要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应用,增强工业机器人执行复杂决策和任务的能力,不断提高智能机器人生产份额。

  二是要发展各种应用场景的协作机器人。人机协作是机器人技术的重要方向。随着协作机械臂成本的大幅下降,协作机器人将迎来新的机遇,余姚可以加快探索。

  三是要加大力度发展机器人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做大做强机器人研究院,建设机器人及其零部件检测检验平台,引进机器人相关的人工智能产业,提升余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生态链能级。

  (通讯员劳超杰高嘉鸣胡格格沈彦汝杨荧)

  相关报道:

  宁波12地追“新”记|抢跑未来产业新赛道 海曙何以能?

  宁波12地追“新”记|象山深耕蔚蓝谋“新途”

  宁波12地追“新”记 | 站在产业“风口” 江北何以逐梦低空?

  宁波12地追“新”记|慈溪千亿智能小家电 澎湃动能何来?

  宁波12地追“新”记|鄞州“小巨人”何以释放“大能量”?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