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就业,是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和提升生活品质的基本途径。“家门口”上岗,“小黄车”出摊,直播间带货……从精准的就业帮扶到创新助残项目,宁波残疾人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广,“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正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开启生活新篇章。
在“家门口”上岗
“我来上班了!”昨天一大早,家住宁波海曙区白云街道安丰社区的小马走进“曙光里”残疾人服务中心安丰站,笑着和社工打招呼。她在工位上坐好后便数起了小零件,10个一组装入小容器,最后放进塑料袋,动作认真熟练。
小马是一位智力残疾人,之前一直“宅”在家里,性格越来越孤僻。社工走访时发现这一情况,便鼓励小马走出家门,并安排她到“曙光里”安丰站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除了小马外,社区还有20多名残疾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安丰社区党委书记陈赛花说,社区共有在册残疾人134人,针对就业年龄段不同类型残疾人特点,“曙光里”安丰站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评估、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发适宜残疾人的岗位,还邀请残疾人技能导师创办工作室,带动同类别残疾人共同创业。
今年以来,海曙残联根据残疾人就业状况、专业特长、就业培训需求分类施策,探索试行“培训+考证+竞赛+就业”模式,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截至12月初,新增稳定就业260名,就业率达75%。
一辆“小黄车”,拓宽就业路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几辆满载西点、文创产品的“小黄车”开进了宁波诺丁汉大学“柠”诺特奥趣味融合运动会的现场。“这是我做的西点,谢谢你支持我的工作!”唐宝(唐氏综合征患者)小陈毫不怯场,大方地向学校师生介绍产品。
今年20多岁的小陈从特教学校毕业后,就来到了首善有爱助残服务综合体。经过专业评估并结合他的特点爱好,小陈被安排参加烘焙和咖啡制作培训。如今,他已成功由学员转正为基地的正式职工。
首善有爱助残服务综合体负责人周伟琴介绍,除了为心智障碍人士提供全日间照料以及技能训练、康复护理、文体活动等服务外,她们也会对处于劳动年龄段的学员进行职业培训。
从去年开始,首善有爱助残服务综合体致力于探索心智障碍者就业新路,创新启动甬·爱“心”干线项目(即“小黄车”项目)——利用地铁站点设置助残就业流动摊位,售卖心智障碍学员制作的咖啡、西点、文创产品,增加就业渠道。
如今,“小黄车”已在宁波地铁、机场、政府机构、高校和博物馆等多地布设摊点,省农博会、文旅市集等活动现场也能见到“小黄车”和学员们的活跃身影。
脊髓损伤者“康复+就业”的“宁波模式”
作为宁波首家脊髓损伤者生活、职业重建基地,江北“恰如家”助残养老爱心服务中心已走过10年。
它创新推出“残联组织联动、专业机构参与、独立市场运营、同侪培训指导”运营模式,为脊髓损伤者提供系统性、持续性的社区康复资源、辅具服务支持,被中国肢残人协会誉为全国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的“宁波模式”。
目前,“恰如家”已累计服务宁波及全国各地脊髓损伤者521人次,其中80%的人实现生活自理,50多人成功就业。
未来,“恰如家”还将打造高效能同侪教学基地,协助各地创建自助互助康复基地,探索建设区域性辅具资源中心,同时,通过开发轮椅“4S”店项目,为脊髓损伤者创造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适配师和康复训练师等就业岗位,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安置,建成初具成效的脊髓损伤者职业康复综合体。
记者王思勤 通讯员陈形 葛棉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