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内照片展示。
“你的眼睛如同星辰大海,又好像那无垠的宇宙。”听到这样的宣传语,会不会让你心动呢?如今,一种虹膜写真摄影开始借助社交平台流行起来,不少年轻人开始尝试,为自己的眼睛拍一张独一无二的照片,作为纪念。
这种摄影在宁波受欢迎吗?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年轻情侣是消费主力
90后沈跃是宁波一家虹膜写真馆的老板,他的门店是11月6日正式开业的,属于加盟经营。沈跃的写真馆面积不大,但是陈列的虹膜摄影作品不少。
通过对不同虹膜照片的调色和添加不同的背景,让每一双眼眸呈现出丰富的场景,有的如深邃的宇宙空间,有的如奔放的太阳,还有的如宁静的星系,甚至还按照一年四季,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夏天的热情与活力,秋天的成熟与深邃,还有冬天的冷静与坚韧。艺术化的处理,让这些照片仿佛焕发出了不同的生命形式。
记者体验了拍摄的过程。在拍摄室里,有一个类似眼科检查的架子,可以根据个人的头型进行调节,上面还有两个灯头,分别对应左右双眼。前面是专业的微距镜头和相机,连接着边上的电脑。通过对焦调整,十几秒过后,一张虹膜照片就展现在电脑屏幕上。
现场工作人员小周告诉记者,拍摄完成之后,他们会上传到后台,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调色和后期制作,之后再回传过来,进行打印。一般单眼的虹膜照片20分钟就可以完成,经过相框装裱等就可以交付给客户了。如果是双眼的照片,时间会长一些。只要不是特殊规模的定制款,基本上一个小时内可以制作完成,属于立等可取。
拍摄这样的照片,费用如何呢?据了解,从最简单的99元的单眼写真,到2960元的私人典藏套餐,有多种规格可供选择。
小周告诉记者,门店开业一个月以来,基本上每天都会接到拍摄预约,大多是年轻情侣。
“他们以拍摄双人虹膜照片为主,会作为生日或者特殊纪念日的礼物,客单价基本在300多元。”小周说,生意算不上火爆,但是总体趋势还是向上的。
拍摄的情形展示。
专家表示谨慎乐观
沈跃向记者介绍,虹膜写真是一种新兴的摄影艺术形式,它通过高分辨率的镜头捕捉人眼虹膜的纹理细节,并进行特效处理。“中国人的虹膜基本都是深棕色,我们会后期进行调色处理,根据不同的场景和要求,将虹膜抽象成各种图案,如火山口、风暴眼和色彩缤纷的小行星等。虽然颜色有点变化,但是虹膜的纹理不会改变,这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
关于安全问题,沈跃表示,作为静态的虹膜照片不具有生物识别功能,而且他们把底片给顾客之后会及时删除,不会外流和保存。
不过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波认为,这样的拍摄从医学角度看可能存在一定隐患。
李波认为,拍摄这种虹膜照片,最主要的是光源的强度。“如果光源强度过高,时间过长,对黄斑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李波认为,在具体的操作上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一般来说,原来这种虹膜摄影都是由执业医师来进行的。当然医疗机构和摄影机构的目的不一样,最后呈现的结果也不同。
“其实,如果想要得到自己眼睛的虹膜图像,来医院眼科就可以。”李波表示,目前医院里的费用为10元钱两张,打印费为8元钱一张,就诊者也可以通过系统在手机里看到数码影像照片,可以算是“虹膜写真”的一种“平替”了。
李波告诉记者,在欧美国家,很多新生儿都会留下虹膜影像,作为身份认证,已经相当普遍,只是国内还没有普及。李波认为,如果单纯为了留下自己虹膜的影像,花费数百元去拍摄,似乎有点“智商税”的嫌疑。当然,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也许很多年轻人愿意花这笔钱。“我们还是建议在拍摄的时候,要注意个人眼部卫生,避免可能存在的交叉感染,商家也要提供适当的消毒措施,对于光源的选择也要慎重。”李波对这样的商业拍摄,保留自己的谨慎态度。
前景有待进一步观察
95后小玲表示,她也从社交媒体上了解到虹膜写真。“我感觉挺有意思,应该会去尝试一下,给自己留个特别的纪念。”小玲也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的想法。
沈跃说,这个项目在其他城市已经开展得不错。经过网络化推广,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这个新鲜事物。有的年轻人甚至从慈溪开车一个多小时来宁波市区拍照。
宁波市甬城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友君认为,虹膜写真是一个新鲜事物,它代表了年轻人追求刺激、追求时尚的一种尝试。这种形式兼顾了科技性、自我性和独特性。
“但是这种新的事物如果要长久发展,要兼顾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不然就如同前几年红火一时的‘失恋博物馆’一样,最后销声匿迹。”朱友君也强调,虹膜写真这样的业态还存在有效监管的问题,从安全性、健康性和隐私保障方面都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一种新型细分领域的出现,肯定有相对应的消费群体,但是如何保持和发展,还有待于市场的考验,不然就可能变成一哄而上,最后惨淡收场的短命网红项目。”朱友君说道。
朱友君说,如果单纯只靠拍摄虹膜照片,似乎也难逃之前那些“网红”项目的命运。“通过对后期周边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比如制作相关首饰配件,结合社交媒体的进一步推广,讲好背后的故事,也许可以在这个小众赛道上另辟蹊径。”他认为,类似的新鲜项目可能会层出不穷,只有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采取不断更新的商业策略,才能让单一项目更好地融入目前互联网商业大潮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记者毛雷君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