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湾寺前街。郑鹏摄
最近,新开放的龙湾区寺前街“火出圈”,永嘉场八禧馆、温州方言馆、郑张尚芳纪念馆、寺前街街史馆等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慕名赶往“打卡”,不仅大大激发了城市商业活力,也唤醒了老温州人的历史记忆和绵绵乡愁。
寺前街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全长380余米,因其紧邻历史悠久的乾元古寺而得名,留存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寺前街承载着千年历史文脉,曾是龙湾区一带商贸活动的核心区域,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此次改造提升总面积为12.38公顷,核心区为3.41公顷。以寺前街为载体,提炼展示永嘉场文化,重现龙湾版“清明上河图”的风貌。
老街区文脉悠长,古建筑历史悠久。近两年来,随着我市城市更新的深入推进,位于老城区的五马街、公园路、墨池坊以及瓯海区的梧田老街等一系列历史文化街区纷纷改造提升,全面提升颜值和品质。其中,最近新完工的华盖里片区西侧多栋建筑显得十分亮眼,作为华盖里片区改造提升工程一期项目,现已交付4900平方米运营面积,完成蒙泉、文昌阁主体建设,还包括逸庐、林氏民居、艺文广场、陈氏民居部分项目等特色建筑。该项目整体完成后,计划引入非遗体验、戏曲剧目等特色业态,并与已改造完成的墨池坊“一坊六院”等营造出“半城烟火”的街区场景。
在瓯海区梧田街中段塘河畔,梧田老街高低错落的骑楼、纵横交错的水系景观等独具特色。这里旧时是商贸交易的繁华集散地,如今被打造成以水为核心,保留历史塘河古韵风貌、多元河居生活氛围的特色历史街区。在7万余平方米文旅商业街区,植入了音乐、民俗、汉服等文化元素,招引梦田音乐等文化新业态,并通过举办各类古风节庆活动,重现梧田繁华市井烟火气。
另外,蒲州单元C-01、C-03a地块挂牌出让,意味着位于主城东面的蒲州老街也将启动建设。据悉,该地块总用地面积约36亩,将结合蒲州老街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多元化的业态布局,以“渔市文化+民俗记忆+文化消费”为核心理念,聚焦“零售+餐饮”为主导的商业形态,致力于构建一个低密度、低强度开发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街区。
专家观点
做好合理规划,在传承中谋求创新
浙江省人大代表、温州市政协常委李星涛
近年来,随着温州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带动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热,像市区的公园路、墨池坊、梧田老街等做得都比较好,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商业能级,也是展示温州深厚历史文化和经济实力的窗口。类似的国内其他城市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上海新天地、福州的三坊七巷、成都的宽窄巷子等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不过,表面的形好学,内在的神却难以模仿。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和风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要注重与本土的在地文化做好结合,避免设计上的千篇一律、千街一面。对于城市文脉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大到一座城市、一个区域,小到一条街、一栋老建筑,都有自己的文化属性,在活化利用中对其进行保护,并赋予新的功能和公共属性,让人们可以亲近、使用,这才是它们最好的“活法”。
现在有些街区更新改造后吸引了一波流量后就逐渐被淡化,大量店面空置等情况时有发生,如何用好有“时限”的流量,变流量为留量,并谋划更为长远的增量值得深思。而这对于街区商业运营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一种考验,不仅需要引入知名的品牌运营商,还得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和业态规划,抓住本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族的消费心理,避免外地运营公司“水土不服”。另外,政府部门也得做好顶层设计和引导,合理规划街区布局,做好有序开发和更新,打造不仅可游览、可体验、可消费的街区,还能成为温州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展示窗口。
守护港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温州理工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谭旖旎
作为千年港口城市,温州的历史街区是港市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港口商贸城市的历史街区具有“小街窄巷、繁市临港”的空间特色。在街区改造中,设计师应尊重街区的历史肌理,通过对街巷格局的保护和修复,延续港市文化的独特氛围。这种保护与修复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再现,更是对港市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传承。改造过程中,应以历史文脉为基础,充分保留街区的空间肌理,使其原有的格局与特色得以延续。同时,注重整体环境的协调性设计、建筑高度、材质的选择和色彩的搭配。
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应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中要注重功能优化和基础设施提升,通过完善供水、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增设无障碍通道、智能照明等现代化设备,提升街区的宜居性和便利性。同时,在保留历史建筑结构的基础上,灵活改造其内部空间,用作社区图书馆、展览馆或文化创意空间,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的功能生命力。此外,结合数字化管理手段,如智能导览系统和人流优化技术等。
在街区改造中,还应充分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居民的生活记忆和文化故事也是街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口述历史、旧照片等资料,将这些内容融入街区设计。通过组织座谈会、问卷调查或居民工作坊,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使改造方案贴近实际需求;此外,鼓励居民共同参与公共空间的美化和设计,如绿化布置、墙绘创作等,不仅能增加街区的社区特色,还能让居民在参与中强化归属感。
原标题: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热升级如何避免“千街一面”
记者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