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飘红时节,2024泰顺乡野丰收嘉年华正在筱村镇展开。这里是让都市人沉醉的田园梦境:高山之上,万亩良田铺展,田园归去来兮,共享耕种之乐。
为了让游客充分体验这份丰饶,当地的文旅综合体“筱村公社”精心规划了一条充满乐趣与探索的路线。旅程从山脚下文化底蕴深厚的研学文化馆启程,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缓缓而上,途中经过服务中心,再一步步深入景区的腹地……
“两路”贯通,八方游客来
时间都花在路上曾是筱村人最大的无奈。最初的司筱线,于1998年建成,四级公路,急弯多、坡度陡,若非常开山路的司机很难驾驭。直到总投资约8.9亿元的新司筱线按照二级公路标准重建,才大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作为司前畲族镇、百丈镇与筱村镇的主要连接通道,泰顺司筱线的建设,不仅提升了道路安全性,也缩短了各镇之间的通行时间。
串联起“诗画浙江”大花园的文泰高速通车后,周边区域往来泰顺县的时间大幅缩短,筱村镇的交通条件也随之大为改善,从该地出发前往泰顺县城罗阳镇仅需约30分钟车程,到文成县也仅需40分钟,而前往风景秀丽的南浦溪风景区更是缩短至20分钟以内。
从文泰高速筱村出口,不用几分钟就能到达筱村公社,地理位置绝佳,以至于有人和创办人吴春华开玩笑说,这高速是专门为筱村公社开的。高速开通前,筱村公社的游客日均100人,高速开通后增长至日均500人,年营业额从500万元增长到1000万元。最重要的是,游客的来源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省内其他地市甚至福建、上海的游客也远道而来,游客数一直在增长。
春日桃花盛开,绣球花次第绽放;秋天,万亩良田金黄一片,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声;冬季,则是酿酒的季节,乌衣酒香扑鼻,红粬酿成……随着交通线路的贯通,都市人若想寻得这一番恬静与美好,驾车便可轻松前往,在筱村感受四季的变换与田园的宁静。
践行“三心”,留住乡愁
从筱村高速互通口下高速,朝西北方向行驶两公里便可到达筱村公社;朝东南方向行驶三公里,则是墟里社区。
此时正值秋高气爽,筱村公社迎来了热烈的秋日景象。南瓜、玉米一一晾晒在晒网上,随时可以挑选带走。光是欣赏还不够,前山农庄的柴火饭香气四溢,山养土鸡鲜嫩美味。若时间充裕,还可留宿一夜,享受山间的宁静,夜晚在星空下入睡,清晨在鸟鸣声中醒来。
在不远处的墟里社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扎根于此。月归咖啡主理人月亮是最早入驻墟里社区的主理人之一,她说:“很难找到这么完整的乡村。”
月归古村咖啡坐落在溪旁,吊脚楼横跨溪水,一张长桌常常摆在院中,适合朋友们聚在一起,点一杯红粬咖啡,悠闲地坐着,谈天说地。当记者见到月亮时,她正忙着为即将举办的烧烤节设计手绘海报。她告诉记者:“如今,承接策划和经营咖啡店,已经能覆盖我的生活开支。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留在这里?”
在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墟里”品牌创始人谢怿雪作为全省农创客代表之一发言,她分享了自己的心得,提出三个“用心”:一是“用心勾勒心中理想的乡村生活图景”;二是“用心处理村庄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三是“用心推动农文旅融合和乡创产品开发”。这些理念正在墟里社区,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践行,并成为现实。
经营两“méi”,带动农家富
筱村历来以万亩良田著称,田中有村,村中嵌田,水稻与各类经济作物共荣。
杨梅作为筱村镇的标志性水果,近年来发展迅速,新增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总量已逾10000亩。在筱村镇,杨梅采摘季节绵延近一个月,自珊溪水库库区周边海拔200余米至800余米高山均有分布。新扩种的杨梅林主要集中在翁山,得益于高海拔带来的昼夜温差大,这里的杨梅品质尤为上乘,今年杨梅的批发价甚至达到了每斤12元。
这一增长势头主要缘于村里大户的示范引领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雷碎银,一位拥有十多年杨梅种植经验的种植大户,其原有的100多亩杨梅园每年为他带来四五十万元的收入。文泰高速的通车进一步推动了高山杨梅市场的繁荣,雷碎银抓住机遇,果断扩种了上百亩杨梅。
与此同时,筱村镇翁山社区还引入了温州少有种植的树莓。泰顺县拓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翁文麦,为了水源地的保护,从畜牧业转型投身树莓种植业。在此过程中,浙江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王五宏与翁文麦紧密合作,不仅利用本地野生红色、黑色树莓进行人工驯化,还引进新品种,筛选出适宜鲜食及加工的优良品种。
鉴于树莓保鲜期短,易导致产品积压和经济损失,当地建立拓兴农业·共富工坊,通过引进一条产品包装生产线,构建起“政府搭台+合作社供苗+农户标准化种植+公司订单收购”的“产供销”模式,致力于树莓的深加工、酿酒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经过数年的研究与工艺改进,这里产出的多款口感独特的树莓发酵酒、白兰地、配制酒及脱醇酒,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好评。
如今,整个翁山社区共有200多户农户种植树莓,面积达1000多亩,为当地农户每年创收数百万元。
记者手记>>>
传统的农业重镇,想要崛起,路在何方?从筱村镇发展来看,资源禀赋是基础,交通改善是机遇,青年回乡是契机。这三者,像是村里的三只牛,各自有着自己的蹄印,却又牢牢地拴在了一根看不见的绳子上,牵连着一个地方的未来。
修路修路,有了路,山村就有机会热闹起来,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让人留下来。年轻人思乡,渴望回到田园,寻回遗失的纯粹,这是当下乡村最需要的情感拉力,而这片土地如何提供适宜的土壤,让那些年轻的梦想在泥土中生根发芽,更值得深思。
筱村的两种开发模式有些启示。一是向外招聘主理人,二是向内提供创业机会。两者做法虽不同,但对乡村的热忱是共性,都是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不是每一个回归乡村的年轻人都把这里当作最终的归宿,但作为一段经历,他们定能从中收获良多,而这些东西将成为他们走向更远方的动力源泉。乡村要做的,就是保护并利用好自然禀赋,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此寻梦。
原标题:在筱村感受四时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