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甬舟号”盾构机内部,建设者通过遥控器对管片拼装进行毫米级控制,再通过盾构机所搭载的同步双液浆工艺,使其快速达到有效强度,补偿地层损失,控制管片上浮。在目前掘进的1000多米距离中,地表沉降始终控制在5毫米以内,实现对地面既有建筑的零扰动。(沈莉 宋新宇 摄)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为长三角区域定下新目标。
殷殷嘱托,久久回响,化为奋发笃行的磅礴力量。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面对重重考验,宁波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铆足干劲拼经济,勇于担当挑大梁,以发展的确定性对冲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在与兄弟城市的错位发展中,共绘高质量发展“同心圆”,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广度向协同要竞争力
“生产基地在安徽,研发和销售中心在宁波,销售地点遍及全球……”在宁波华彩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俊眼中,活力涌动的长三角,就是企业产业链和生态圈布局的“中转站”。
十多年前,出于产业链统筹协调的考虑,宁波华彩在安徽滁州投资设立了全资子公司。2011年5月,滁州市被科技部火炬中心授予“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仅仅8个月后,宁波华彩在滁州投资的子公司——滁州韩上电器有限公司,通过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入驻滁州,几乎无缝衔接!
在“各美其美”双核驱动下,近年来,宁波华彩积极进行业务板块调整,不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充分发挥两地比较优势,实现“美美与共”。
“以上个月落幕的第136届广交会为例,我们拿到的摊位数分别是安徽9个、宁波3个、河南3个,把15个标准摊位拼在一起,合计135平方米,进行特装布展。”叶俊表示,继去年广交会宁波华彩第一次尝试浙皖跨区域并展后,如今企业已经走出长三角,将一体化步伐延伸到河南,实现三省“混血”,深度融合。
去年9月28日,在安徽蚌埠,总规划面积约800亩的宁波华彩电器有限公司智能电器蚌埠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共分两期,一期项目将实现300万台智能冰箱产能。
“今年8月初,蚌埠生产基地实现投产。从开工到投产,不到11个月。”叶俊说。
跳出宁波看宁波,长三角正相互协同,聚“链”成势。
天眼查显示,从上海迁址落户镇海的智驾汽车科技(宁波)有限公司又有新动作。近日,该公司出资1000万元,成立义乌阡途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持股100%,所属行业为汽车制造业。
在长三角的“造车版图”中,上海提供芯片、软件等组成的“大脑”,常州提供作为“心脏”的动力电池,宁波提供合成“身体”的一体化压铸机……一条新能源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构建在4小时车程内。
既做好自己的事,也做好共同的事。通过一辆新能源汽车,就可以窥见其中蕴含的长三角协同发力、聚势而强的逻辑。而这,正是宁波积极融入长三角,观大势、谋全域、干实事的缩影——
据市经信局统计,今年,我市7家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入围省级名单,新增数量及总量均居全省首位。截至目前,我市省级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达到55家。
围绕标志性产业链,我市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活动301场,参与企业31667家,涉及龙头企业164家、“专精特新”企业730家,对接订单额度8.69亿元,对接工业项目数108个。
宁波舟山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蒋晓东摄)
高度向创新要生产力
今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温州举行。
自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建立以来,每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都是一次共绘高质量发展“同心圆”的大聚会。
会议指出,长三角“三省一市”要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率先探路、勇挑大梁。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
在“新”的起点上,展现长三角“金南翼”的新担当、新作为,宁波的“求新”之路,迈得坚定而踏实:
位于镇海“甬江芯谷”核心区的甬华创芯中心等平台,已集聚近10家芯片设计企业,其中半数以上企业与杭州、上海及江苏等地保持产业链深度合作。近年来,镇海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从基础投入入手,完善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建强科创平台、加大创新投入、加速成果转化,目前已经建成高能级科创平台13家。其中,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慈溪出台《2024年度慈溪市全方位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工作要点》,聚焦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重点明确三个产业园区与临港集团相应产业园区的对口合作任务。与此同时,紧锣密鼓谋划开展《“十五五”慈溪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思路研究》。
……
放眼全市,2023年度宁波市“科创甬江2035”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显著增加,受理项目达154个,同比实现倍增。
通过跨区域协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成为宁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路径。
今年3月,全国分析测试技术联盟在宁波揭牌。该联盟由甬江实验室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发起,联合全国相关机构,围绕分析测试技术开展交流合作,支撑创新成果产业化。
作为浙江省面向未来布局的重点实验室,当前甬江实验室已引进20支科研团队,在新型显示与感知、光子集成、纳米抛光材料、新能源材料、精密控制和电驱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其中,高精度人眼模拟设备在2024国际显示技术大会上获大会I-Zone创新区唯一的一等奖,这是中国首次问鼎该奖项。
此外,基于“支撑科研、赋能研发、服务企业”理念打造的开放共享科创服务平台——甬江实验室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已为全国超过800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提供“诊疗一体”服务;探索培育前沿技术企业的盈诺孵化器,引进硬科技企业15家。
今年,宁波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8家、新型研发机构3家,26家单位获批宁波市重点实验室(A类)。
凭借雄厚的产业链基础,宁波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应用型技术,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新产业,全面参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以“新”向“质”的特色越来越鲜明。
厚度向营商要执行力
10月25日,“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榜单在江苏太仓出炉,宁波市与鄞州区双双上榜,分别获得“2024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地级及以上城市)、“2024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城区及县级市)称号。值得一提的是,自去年该榜单设立以来,宁波市及下属区(县、市)共上榜4次。
宁波是民营经济“大本营”,全市有各类经营主体141.8万户,其中民营主体137.1万户。每19个人拥有一家企业,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老板……发轫于草根的民营企业,犹如满天繁星照亮了宁波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成就了新时代宁波一连串的“城市名片”——
单项冠军之城、文武双全之城、三江汇聚之城、四季美景之城、六连冠文明之城;连续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全国城市第二,营商环境连续5年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当企业家幸福感与“大本营”归属感融合,一个个数字昭示的,正是长三角“金南翼”浓厚的创业氛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更为可贵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探索:
比如,建设长三角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被宁波列为“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作为国家级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保险机构,持续举办四明保险论坛,推进保险领域创新合作。今年以来推出保险创新项目18个,累计推出创新项目近300项。“两保一贷”“服惠保”等案例分别入选全市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和“一号开放工程”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这样的故事,在宁波的开放叙事中其实并不鲜见。多年来,敢为人先的宁波始终把下好开放“先手棋”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突破口,在协同发展中不断注入新动能。
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便是一大见证。宁波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创新”成功入选商务部公布的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是该批次全省唯一入选案例;4项宁波片区改革成果入选全省首批最佳制度创新案例;推动国际航行船舶液化天然气保税加注,截至11月底,累计完成13笔保税LNG加注业务试点,共计2.6万吨。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宁波会同舟山片区共同参与编制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11月20日,商务部、浙江省政府印发相关通知,这也标志着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户浙江。
潮生东海,海纳百川。
改革,不仅要在大处着眼,更要在小处着手,于细微处见真章。
一张小小的社会保障卡,如今已经成为长三角居民的“通关秘籍”。不论是乘坐公共交通、游览景区,还是异地就医、发放补贴,都可以免费享受“同城待遇”。
当前,宁波已完成社保卡“一卡通”平台一期和“宁波一卡通”App建设,并进入内测阶段,平台提供“图书借阅、交通出行、公共服务、文旅畅游、合作银行”五大服务专区30余项应用,通过归集不同领域持卡人数据,为各类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目前,我市已有社保卡特约商户988家,涵盖住宿餐饮、旅游观光、文化体验、养生保健等多个领域,全国持卡人可享专属优惠。
民生的温度,幸福的刻度,最终转化为发展的速度,变成一串串上扬的经济数据:今年前10个月,宁波经济稳字当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分行业看,其中汽车制造、金属制品和计算机通信等长三角区域优势行业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个百分点。
从谋一域到谋全局,宁波紧扣“高质量”与“一体化”,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贡献宁波力量,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记者单玉紫枫 通讯员李明敏 徐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