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比冬天的被窝更让人感到幸福。但对75岁的张大爷(化名)而言,这却成了噩梦:自入秋后,他陷入失眠魔咒,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害怕去医院的张大伯苦熬了一个多月,没想到血压也噌噌上涨。
同样遭遇麻烦的,还有家住宁波乡村的杨阿姨。
杨阿姨有多年帕金森病史,需定期配药,老人每次去复查都堪比“打仗”——路上得转两趟车,才能赶到离村20公里外的医院就诊。前段日子,独居的杨阿姨不慎扭伤了脚,这下,即将断药的老人可愁坏了。
如何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寻医问药的燃眉之急?这也是浙江数以万计健康守门人奋斗的目标。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是时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在这条守护万家灯火的路上,基层医护的付出值得被看见。
本期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基层医疗有深度,健康守护有温度”系列报道,将着重盘点基层卫生院所创造的医养照护新模式和各种提升就医体验的暖心举措,努力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针对让人头疼的失眠问题
社区医院开出一站式门诊
现代人想睡个好觉到底有多难?据《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59%的人存在失眠症状,完全无睡眠障碍人群仅占19%,其中70前及70后的已退休人员常被易醒早醒、夜间如厕困扰,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容易受咳嗽、打鼾等因素的影响而睡不好觉。
“冬季是失眠症高发期,这不仅与昼夜节律改变、气候干燥等外界诱因有关,与季节性情绪失调症也有一定联系。”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市上城区丁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睡眠障碍门诊吴芳萍副主任医师对此感触很深,很多人一到此时就会莫名陷入紧张焦虑、抑郁沉闷的负面情绪,这种情况在部分失眠老人身上更加明显。
丁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针对这类居民,靠口服安眠药物并非最佳选择。“其实有时候,他们并非得了病,而是需要更多爱与陪伴。”吴芳萍说,找到并解开这些老年人的“心结”,才是“医疗+保健”的重点。
自2021年起,丁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睡眠障碍门诊,开辟独立心理测量室和心理咨询室,引进携式多导睡眠监测仪,意在一站式解决患者由各种原因所致的睡眠问题。
张大爷的故事便非常典型。内向的他近期来丁兰中心初诊时,只是反复强调自己明明吃了三个月降压药,可血压控制仍不理想。
深入沟通后,吴芳萍得知张大爷几乎每天都存在难以入睡的情况,经睡眠检测及心理测试,医生竟发现他有轻度抑郁和中度焦虑。
原来,张大伯养了十多年的一只金毛半年前刚去世,这让子女不在身边的他倍感孤独。
了解情况后,吴芳萍为张大伯开具相关治疗药物,并搭配心理辅导。待一个月复查时,张大爷的睡眠质量明显好转,血压也趋向平稳。
丁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类似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大部分的失眠实则有迹可循:有的是因三十多岁的女儿突然辞职还没找到工作而发愁;有的则是看着邻居抱上孙子羡慕不已,回家和单身儿子大吵一架,心里憋着一股气,做啥都不顺……“作为基层医生,不能只关注身体表现,更要走进居民心里,才能给予老人更全面的健康守护。”吴芳萍表示。
突破就诊时空桎梏
让看病配药触“云”可及
“别看这里离城区那么远,看病配药可方便了!”在体验完家门口的“云诊室”服务后,杨阿姨乐呵呵地向潮新闻记者点赞。
杨阿姨所在的共同村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南部,这里四面环山,是个深藏竹海的“世外桃源”。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去医院看病费时费力,光来回就至少需要两小时。
怎样突破医疗服务地域限制的桎梏,满足村民多元化的就医需求?负责该辖区的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北仑区大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谓动足了脑筋,积极探索智慧医疗“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的更多可能:
2016年,大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工作室率先设云诊室,自此居民看病不用往市里跑,在社区医院就能得到专家的远程权威指导;
大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2019年北仑区以大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试点,首推互联网诊疗项目,只需手机点点,就可以在云端完成挂号、问诊、开药、护理等多个就医环节——这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十分友好,既化解了他们日常就诊没人陪的难题,同时也能大幅度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如今,大碶中心便捷的“云诊室”操作已实现“两条线走路”:一条连接岩河社区幸福驿站、共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智慧微诊室,百姓可通过微诊室进行网上视频后,凭取药码在微诊室的智慧云药房享受全天候的购药服务;
大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另一条线则连到新路村、共同村的便民服务站内,大碶中心在两个村的便民服务站推出“共享医生”,从周一到周五都有专业医护坐诊。身体不适的村民可在服务站内完成在线就诊后,通过处方流转,在服务站点直接拿药。若遇上个别有困难的村民,家医团队还会送药上山。
“据相关统计,今年云诊室共服务近万人次。”大碶中心相关负责人讲到,为给老年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中心还与一年前开始实行“家医住院部”轮转制,即家庭医生在患者出院前跟随病房医生查房学习,制定个性化后续健康管理方案,对回家后仍需诊疗的患者,提供居家护理、家庭病床等服务。
班级学员平均年龄86岁
为何这里专收“老小孩”
在大部分人印象中,日托班往往是用来照看低年龄孩子的,但在南宋皇城根脚下的馒头山社区,偏偏有这样一个养老日托班,这里的学员平均年龄达到86岁,最年长的已有97岁。
“每个人都希望能优雅地老去,但许多老年人因经济原因或某种恋家的街坊情节,不愿意到养老院生活,而子女平时工作又比较忙,这就需要有一种介于专业机构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养老新模式。”杭州市南星街道养老工作负责人邓沈军介绍,生活在馒头山社区的6500余名居民中,相当一部分是空巢老人,失能失智患者有180余人。
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要解决这种棘手难题,自离不开群策群力。
2020年,在由民政部门主导,街道和社区的参与建设下,杭州市南星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中心坐落在一个中式庭院,约有三千平方,与老年食堂、社区卫生服务站紧密相连,在提供各种生活服务的基础上,还配有康复护理、家庭支持、心理疏导、康复辅具等功能设备,为社区的“双失”老人们筑起一片乌托邦。
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潮新闻记者早在今年暑假就对这做过深度报道,觉得最贴心的一点是:家属可在工作时间把老人送到日托班,下班后再接回家,除了一份老人的中餐费用,其他服务均由志愿者免费提供。旁边还有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馒头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随时待命。
“随着社交半径不断缩小,老人总要面临孤独感的难题,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延长老人们生命的长度,但希望他们的晚年生活品质能高一点。”邓沈军提到,这也是大家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