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记者 何冬健)12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省委人才办、省经信厅、省教育厅等单位负责同志介绍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关情况,直面社会关切,阐释具体举措。
这些年,浙江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创新。尤其是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明确要求浙江“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为浙江发展明确了新的时代坐标、发展坐标和使命坐标。
浙江牢记总书记嘱托,按照“锚定五年、谋准三年、扎实干好每一年”的要求描画蓝图,一个以科技创新强、产业能级高、创新主体活、创新生态好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浙江清晰可感,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路线图更加清晰。“2035年的浙江,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全面建成并向更高水平迈进,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布人充满信心。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三大科创高地崭新迭代
第一时间谋划、第一时间部署、第一时间发布,拼科技创新,浙江必须走在前列。
走在前列,首先体现在工作实效当中。发布会上介绍,浙江将组织实施省“双尖双领”重大项目400项以上,取得一批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1到10”“10到100”的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持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走在前列,也体现在整个体系的持续优化上。接下来,浙江将重塑科技计划体系,特别是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部署实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重大科技专项,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明显提升。
这意味着围绕国家“两重”“两新”等决策部署和科技创新形势变化,我省过去以“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为标志的“315”科技创新体系架构图进行了崭新迭代。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新材料等新兴领域蓬勃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浙江应势而谋、乘势而上,科技创新不“撒胡椒面”,而是在新时代新形势大潮中有的放矢。
比如,突出科创平台创新策源作用。针对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浙江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科创平台聚焦主攻方向,完成牵手一家重点高校、一家重点企业和一个重点产业链工作,紧贴产业实际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表示。
这是浙江深化“四个推进”的缩影,即推进科创平台与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推进金融投资机构派驻投资经理,推进企业和社会经费占科研投入比例明显提升,推进有组织科研成果转化。“目的是要形成科研平台紧盯企业需求、围绕产业发展、聚焦新质生产力支撑的鲜明导向,让科研成果既要上‘书架’更要上‘货架’。”高鹰忠说。
此外,科创平台将有上有下、有进有出。即将出台的《浙江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评价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将建立起动态优化调整机制和第三方标志性成果评估机制,坚决淘汰建设质效不高、未达预期的平台。
人在哪里不重要,有实质贡献才重要
“你负责阳光雨露,我负责茁壮成长”。优良的人才生态,一直是创新浙江最大的特色,也是广大人才最为认可的优势。
做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这篇大文章,如何发挥人才生态这个优势?
“人在哪里不重要,是哪里人也不重要,有实质贡献才重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赵雄文指出,当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共享还存在一些障碍,打通政策堵点,推动人才流动、共享,尤为重要。
发布会上,各部门负责同志围绕人才“引、育、用”,提出了正在实施或即将谋划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
赵雄文介绍,浙江实施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计划,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一批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从企业遴选一批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鹰忠表示,我省将积极推动实施灵活的人才政策,大力推进平台聚人、项目育人、以才引才,加大力度引进集聚一流人才团队,通过科研任务实施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
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说,接下来将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数量,增设一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努力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规格适应创新浙江的需要。同时设立一批科教融合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让学生更多地在生产实践中接触真场景、学习真本领。
记者了解到,已有一批优秀人才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受益者。比如,2023年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吴金丹作为一名双聘专家,编制在学校、科研在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转化在企业。成果互认、人才共享等政策的出台,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投入科研。
这是体制优势化为创新优势的硕果之一。“把不同体制、不同单位的人才组织起来协同攻关,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赵雄文说。
让企业在创新大潮中当主力、唱主角、挑大梁
发布会上,省经信厅副厅长何国强表示,我省企业创新群体持续壮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数据很直观。
2024年,浙江高新技术企业有望达4.7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801家,均居全国第三;
累计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等各类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近1万家;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从2016年的1.43%持续提高到2023年的3.13%……
更强的综合实力,意味着更大的担当。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浙江要让企业在创新大潮中当主力、唱主角、挑大梁,下一步将把更多政策、资金、要素用到发展最关键、企业最关注、群众最关切的领域。
比如,高质量打造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梯队。构建以雄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创新主体培育雁阵。同时,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扩面提质”。
又如,高水平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建立健全“企业出题、机构解题、市场阅卷”协同攻关、双向奔赴闭环机制,企业牵头承担或参与的省级科技重大项目占比80%以上。同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协同上下游优势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
以及,企业尤为关心的创新生态,高水平打造高新区2.0版,使之成为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的关键载体等。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以集群建设为主要抓手,加速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何国强表示,浙江将全力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争创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全力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杭州信息技术服务、杭州生物医药、宁波新型功能材料等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全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