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我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作家王永胜谈《口吃简史》

日期:2024-12-11来源:温州动车7.23事故作者:温州天气预报

  人物名片

  王永胜,浙江温州人,1982年出生,早年口吃,业余习武,文章散见于《读库》《书城》《随笔》《青年文学》,已出版作品《口吃简史》《屠龙简史:武林漫游三千年》《云朵背后的云朵》等。

   12月8日,作家王永胜带着新书《口吃简史》在钟书阁举办分享会,他和读者分享了新书的创作背景和故事。

  《口吃简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北京晚报》上连载。该书以“口吃”为线索,打通古今中外,讲述了韩非、毛姆、朱见深等几位著名历史人物口吃的故事。它将人物经历与作品解读融为一体,既有细致入微的作品分析,也有娓娓道来的命运讲述,更试图解析口吃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成因。

  该书上架后,豆瓣评分9.8。有读者称:“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尽管深陷痛苦之中,但没有沉溺于个人困境,而是推己及人,发扬乐观的精神,把口吃这种缺陷看作自我超越的契机——口吃所带来的疏离感,冷眼旁观的姿态,内省的性格,反而让他找到观察、书写这个世界独特的、甚至是有点舒服的角度。”

  “我也曾经口吃,但最终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王永胜说。

  “书里每一个人物的口吃故事,是一篇篇独立的故事,也是我的一个个分身。”

  “我曾经是口吃患者。”王永胜说。

  小时候,王永胜曾因恶作剧,学邻家小孩口吃,结果自己也变成了真的口吃患者。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王永胜因为口吃给自己的工作及生活带来诸多不顺意。

  在长期为了摆脱口吃的训练和康复中,王永胜有很多自己的体会。他说,口吃其实是由观念带来的心理疾病,重要的是,要卸掉藏在观念背后的焦虑与压力。“就我个人而言,焦虑与压力有三层。第一层,不少口吃者都有一个严厉的父亲,随着自己年岁和经历的增长,我为人父,也明白了自己的父亲,与父亲和解了;第二层,我从职场退出来,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没有了职场上的人际交往和压力;第三层,是通过阅读写作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对话,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书写即救赎。等我完全卸掉了身上的压力,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口吃确实好了。”

  王永胜告诉记者,他是先写完《我的口吃简史》这篇两万字的长散文之后,才突然意识到,这个话题可以写成一本书,写成可能是国内第一本口吃专书(医学类除外)。于是,他就开始阅读相关文献,边读边写。他将视野对准古今中外九位患有口吃的著名人物,历时两年创作完成。“这是关于自卑与超越的故事,也是你与我的治愈之书。”

  “写作,是自我生长的藤蔓植物。对话的结构,是在写作的过程之中慢慢显现、清晰起来的。书里每一个人物的口吃故事,是一篇篇独立的故事,也是我的一个个分身。”王永胜说。

  “他们身份不同,成就不同,可是他们都是口吃的受害者,但也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读到这些口吃的人的故事,我都觉得跟自己很像,只要他们的经历打动我,我就开始写。”王永胜说。

  王永胜开篇给读者提供的第一个人物是德摩斯梯尼。

  多数人熟悉德摩斯梯尼就是因为他为了克服口吃,嘴含鹅卵石练习演讲的励志故事,他当然是古希腊的成功者。但王永胜查阅大量资料后得出一个结论:德摩斯梯尼是励志的典型,但关于口吃,关于他练习演讲的故事可能是来自于后来人的误解。

  “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我自己做了验证。”王永胜说,自己曾多次口含鹅卵石练习演讲,但由于口腔结构和鹅卵石实在无法契合,根本无法演讲,当然也不建议口吃者去模仿。

  英国文豪毛姆在《巨匠与杰作》中提到司汤达口吃,大家读到这一段落一定会觉得这是挖苦,但是,如果知道毛姆自己也口吃,那么看法就不一样了。在外人看来,毛姆是刻薄的,但在王永胜看来,一个口吃的人很少会挖苦另一个口吃的人,如果这也算挖苦,那背后是大勇敢、大同情。而毛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书中,王永胜结合毛姆的生活经历,带读者认识了不一样的毛姆。

  书中还有纳博科夫、曼德尔斯塔姆、韩非、杨雄、朱见深等人的故事。此外,还包括文学之中的故事——三岛由纪夫小说《金格寺》中的那个口吃患者。在分析他们的人生经历中,王永胜感觉自己站在他们边上,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

  “他们身份不同,成就不同,可是他们都是口吃的受害者,但也都拥有不一样的人生。”王永胜在对于这些人物的人生分析中,带读者了解了部分口吃形成的原因。如作者自身的模仿,又如紧张、压力大等。这些剖析都让读者进一步加深对口吃的认识,也让现实中的口吃者应对口吃时能够找到核心原因,更容易克服。

  这部作品不仅让读者对口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无限可能。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在面对挑战时的内心世界。

  “写这本书,是想让有口吃的人得到安慰,让没有口吃的人得到一种趣味。”

  这本书写完后,王永胜最先写就的两万字的长散文《我的口吃简史》,安排在书的最后一章出版,在书中形成了作者与那些同样被“口吃”折磨的名人之间的一一对话关系。

  写这本书是对过去经历的一次总结,也是对从前的自己真诚的告别。“写这本书,是想让有口吃的人得到安慰,让没有口吃的人得到一种趣味。”王永胜笑言。

  有人说,《口吃简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作品。它不仅讲述了口吃者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自卑与超越”的心灵之书。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江弱水认为该书“选题精绝”。温籍学者沈迦称之为“第一本口吃专书”。

  从去年出版的《屠龙简史》到如今的《口吃简史》,这几年王永胜的写作主题似乎都与“简史”有关。

  为什么会选择用“简史”的方式写作?王永胜说:“我只是把简史作为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叙事风格。而每一个人写下的个人作品,也正是他自己的心灵史。”

  谈及下一步创作计划,王永胜表示下本书也可能是对心灵的某种观察,也是“简史”类作品。“现在的人大多数比较焦虑,我希望大家都能在摸索中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得到心灵的慰藉。”

  原标题:“我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作家王永胜谈《口吃简史》

  记者华晓露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