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余华笔下的小镇惊喜连连 浪漫文艺根本藏不住

日期:2024-12-13来源:上海到杭州作者:杭州烟花

熟读余华书籍的人应该知道,在他的个人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主人公孙光林的养父王立强来自一座水乡小镇。他拉着孙光林的手离开了南门,坐上了一艘突突直响的轮船,在一条漫长的河流里接近了那个名叫孙荡的城镇。

“孙荡”即“沈荡”,位于嘉兴海盐县西北部,从杭州出发开车上杭州湾环线高速大概一个半小时车程。

关于“孙”和“沈”的关系,余华在另一篇散文《我的第一份工作》中作过解释:“在我们海盐话的发音里‘沈’和‘孙’没有区别。”

有人说,沈荡太小了,不值得特意去一趟,但若是你和我一样,心血来潮择一日去,则能感受到悠悠小镇里的意外惊喜。

这个季节的沈荡,太过惬意。

海盐钱氏:嘉兴“居首之大家”

从县城出发,可以先去镇上的中钱村。那里有一处浙北地区保存较好的祠堂——钱家祠堂(周一闭馆,其余时间都正常开放,8:00到11:00,13:30到16:30),是钱镠二十五世孙钱陈群所建。

这个季节的村道,配上两边30多年的挺拔水杉,还有那些略微枯黄的稻田,另有一番滋味。

钱氏宗祠又名永思堂,俗称“钱家祠堂”,为沈荡钱氏家族祠堂,现在是省级文保单位。

在海盐,钱氏是“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吴越钱氏的一个分支。

在嘉兴众多望族中,海盐钱氏被称为嘉兴“居首之大家”,乾隆曾多次褒奖钱氏家风。明代嘉靖后有进士16人,举人40余人。1000多年来,钱氏为海盐留下了钱镠贩盐、钱王射潮、钱镠施茶、陈书教子等许多具有惩恶扬善、忠孝仁义、刚直不阿等内容的故事。海盐钱氏故事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王钱镠就为后世子孙留下一则《钱氏家训》,短短不过634个字,却字字珠玑,全篇微言大义,钱氏家族世代遵循。

祠堂坐北朝南,占地1615平方米,面临中钱河,东西两侧为民宅,北侧为耕地,四周以围墙围合,俯视祠堂犹如一把刀的形状。

祠堂内设两进三院,屋宇高大、布局合理、设计巧妙,分前厅、后厅、花厅、院子和花园,院内有一对高近2米的花岗石狮,形态威严,雕刻精细,另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御赐工部尚书、军机大臣钱应溥祭文石碑一通,是具有典型江南水乡民居特点的古建筑。

还有一座石制赑(bì)屃(xì),据考证,为明朝人钱薇的墓地驮碑碑座,由当地村民捐赠。

只见赑屃外形似龟,背上石碑虽已不见踪迹,但在雨水的冲刷下,身上淡绿色的印记仿佛也在诉说460余年前,海盐一位和海瑞齐名的清官——钱薇的生平。

百年酿造厂极为出片

从祠堂到粮仓只需要五六分钟的时间,这里是今年4月启动对外的一个文创基地。

旧时的青砖粮库,如今已经改造成了餐饮、书店、咖啡馆和篮球馆。地方不大,停车免费,适合打卡,喝杯咖啡放空。

今年10月,就有网友在当地的构想几何谷仓书店幸运地偶遇了“私逛”的余华,要到了签名版书籍。

粮仓的下一站就是百年酒厂海盐沈荡酿造,其前身为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的泰兴酱园,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泰兴酱园”贩卖酱油、黄酒和白酒等产品,当时是垄断了古镇的酒酱业。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厂房门口的码头每日来往船只络绎不绝,能在沈荡老街喝上一碗沈荡老酒成为云集的客商和船民最大的乐趣。

沈荡镇的制酒产业始终坚持着独特的十八道古法酿造工艺,将黄酒的醇香保留至今。

《舌尖上的中国》曾这样描述黄酒:“黄酒厚重而绵长,中国人可以从这一种饮品里,同时品味出柔和刚的两种境界。”沈荡黄酒便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黄酒香和酱油香是融为一体的。厂子对游客是开放的,你可以随意进出酒窖、体验点,看到它最为真实的一面,适合拍照。

地窖中,大大小小的酒坛子摆满地面,是黄酒做成的封坛酒;地面上,酱料缸排排敞开,戴着特制的“帽子”正在享受着自然时光的“催化”。

园子里头,有工人在修缸,是的,说得专业点是修缸补甏技艺,简单点就是把破了的缸给修好。别小看这活,是门技术。

出门的时候,可以买瓶产量有限、实打实晒出来的白酱油,一般超市里很难看到。

白酱油的 “白”,并非代表酱油是白色的,而是指不添加焦糖色的淡色酱油,虽然色淡,但酱香更馥郁。

去的那天恰好遇到了庞卫华,现在是公司的副总经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白酱油饼干、酱油冰棍,有机会也尝尝。”他极为热情地告诉我,现在镇子上正在打通各点位的旅游线路,下次从粮仓过来,步行就行,沿途还能看看旅游街区风景。

古镇上的钟表店和理发店

《海盐县图经》记载:“沈荡为大镇,去县二十六里,水四通,如硖石,海盐西北境民皆赴之。列廛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质店大贾往往而有。”

人们对沈荡有这样的描述:“东市有木行,中市有钱庄,东西爿两当,还有三十六爿稻米行。” 可见当时沈荡商业之盛。

镇子不大,和熟知的古镇相比,甚至可以用“小”来形容。两条街,几座桥的事儿。

站在桥上,看着船儿慢慢划过,河水清澈见底,仿佛一幅水墨画。古镇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建筑,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无不展示着历史的厚重感。走进这些古老的宅院,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的生活场景中。

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许三观卖血记》拍摄时搭建的胜利饭店,实景就是这里。2022年11月6日,余华来到沈荡,走进了胜利饭店。他在中间的一张方桌旁坐下,随后,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上桌,余华细细品尝后,写下了“都好吃”。

饭店沿河而建,真实还原了书中场景,重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饮食风貌,菜品不多,招牌菜刻在木签上,挂在了墙上。店面不大,只有9张桌子,一定要早早去排队。当然,你也可以到县城去吃另一家分店,菜都好吃,价格不贵。

若有当地人,还会带你去一家钟表店和理发店看看,老板年纪都不小,却成了镇上的“网红”。

现在镇子中间在修路,找这两个店得稍微绕绕。

沈荡钟表店创立于1960年,由裴祖强18岁时开始经营,至今已经过去了64年。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也有所提及。

“现在修表的人不多了,我也会修修小家电。” 裴祖强老先生笑着说,好多年轻人都会来这打卡拍照,找找小镇上唯一的一位“时间守护者”。

往前几步就能看到徐振平的理发店了,68岁的徐振平原来是个画家,里头的设施挺怀旧,墙上还挂了不少他的画作。

粗粗算来,这家理发店在老街上也已经开了50多年了。理发的价格从当初的一次2毛1分,到现在的15元。徐振平说,以前街上酒馆、棉花店、酱油店应有尽有,河里停满了来自杭州、苏州等地的船只,十分热闹,“要是理发店关了门,老哥们就少了一个念想,太可惜了”。

两侧黄色的树叶配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绿砖老房子,总觉得,这个镇子没有变,似在默默地分享自己经历的这些时光和故事,犹如这两位老人一样。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