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内穿行“包邮区”的高铁来了。今天上午,沪苏湖高铁将正式开通运营,今后人们从湖州到上海最快只需40多分钟。
“横着走”的沪苏湖高铁是长三角高铁网中唯一一条一次性贯通江浙沪的大通道,全长164公里。在长三角日益密集的交通网中,这“短短一截”,到底承载着怎样的期盼?又蕴含着多大的能量?
一
在高铁里程已突破7000公里的长三角地区,164公里的沪苏湖高铁有什么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在你追我赶的今天,城市竞争早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区域协同下的比拼。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说:“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如果将城市看作人的话,那么交通就是促进城市发展的“血管网”。从某种程度上说,谁更通达,谁就拥有更大的发展优势。
沪苏湖高铁,湖州期盼了近20年。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的湖州,在过往的交通版图中“矮人一截”。比如湖州与上海、苏州的直线距离虽然很近,却没有直达高铁,来往需要绕道,费时费力。有人很形象地指出,“明明挨着,却非得从隔壁邻居家绕一圈才能说上话”。此外,湖州虽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但自身综合实力较周边的“万亿俱乐部”还有不小差距。如何迎头赶上去,“修大路、建高铁”成了共同心声。
而对于长三角来说,这条高铁也有修的必要。翻开长三角地图,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沪宁发展轴和沪杭发展轴,犹如长三角丰满的南北两翼,产业发展十分强劲。相比之下,长三角的东西走向还缺少一条“大动脉”。
2014年9月,由湖州发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联合向国家铁路总公司请示要求启动建设前期工作;2020年6月,作为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沪苏湖铁路开工仪式在湖州举行,这成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有力之举。历经四年多建设,今天,沪苏湖高铁终于开通。
二
在我国,随着技术进步,如今修一条164公里的高铁算不上太难。但沪苏湖高铁在业内却有着“江浙沪第一天路”之称。美誉背后,既有规划建设数年攻坚的感怀,也有拥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坚定表达。回望这条高铁的诞生历程,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
在技术攻坚层面需要经过“漫漫长征”。沪苏湖高铁穿越了江南水乡,沿线河道、湖泊星罗棋布,所经冲积平原地质复杂,施工难度极高。工程跨越百余处高等级道路和航道,架设了松湖特大桥等38座桥梁,全线桥梁长度占比约九成。施工时,复杂线路交叉跨越问题相当棘手,特殊桥梁建设亦面临巨大挑战,各环节皆需精心打磨,并经反复试验优化。如今,沪苏湖高铁桥梁优雅地穿行水乡,背后实则是技术攻坚的“漫漫长征”。
在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需要“细细考量”。江浙沪乃华夏文明盛地,沿线胜景荟萃,古迹古村古镇错落,单是南浔古镇,便坐拥超百处国家及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线路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湖州,通过了元荡湖、三白荡等重要湿地,穿越多处生态保护红线和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建设者仿若“文保卫士”与“生态先锋”,于现代交通建设、文化传承、生态和谐间谨守精妙平衡。
在寻求各地发展最大公约数上需要“孜孜不倦”。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苏州以制造业与园林文化闻名遐迩,湖州则在生态旅游等领域独具魅力。由于铁路沿线各城市在自身特色与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差异,当遇到线路走向、站点设置、环评执行标准等问题,便涉及大量的沟通、协调与论证。如何平衡区域间的资源分配、产业布局与人口流动,在多方利益的“天平”上找到最大公约数,是决策者需要仔细权衡的复杂课题。
三
如何承接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带来的“泼天流量”,跟上“高铁速度”呼啸起来?或许还有一些问题不该轻轻滑过。
“便捷交通”如何变成“紧密融通”?区域经济领域有这样一句调侃: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变成一个“市”,长三角越来越像一个“省”。以文旅为例,到湖州旅游的游客中,上海人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当沪湖之间的高铁时间缩短至不到1小时后,湖州作为“周边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凸显。
然而,有了“便捷交通”,还不等于实现“紧密融通”。沪苏湖高铁开通后的“下半篇文章”仍需我们系统琢磨。比如,湖州提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西翼”,聚力实施产业共链、人才共育、文旅共兴、民生共享等六大工程,以此来承接“高铁红利”。当沪苏湖进一步拉近时空的距离,如何在产业上深度协同,破解发展“内卷”?如何在政策上打破壁垒,实现“软联通”?更深层次的“一体化”考题需要我们精准作答。
“抱团发展”如何冲破“虹吸效应”?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介绍,2025年1月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第一季度列车运行图。调图后,沪苏湖高铁共计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114.5对。如此密集的开行频次,也引发一些担忧,比如,有人认为,有了便捷的通道,好的项目、人才以及高端要素难以抵挡“顶流城市”的虹吸,一些中小城市最后可能会沦为“睡城”。
的确,沪苏湖高铁开通后,人流、物流、信息流奔向大城市或许不易避免,但中小城市也可以主动作为、发挥优势。比如,湖州先行谋划,计划高质量建设14个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主动对接上海大商务、大金融等功能,探索两地利益共享机制,相信宜居宜业的湖州会绽放出独特的磁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盘“大棋”中,中小城市何以突破“虹吸效应”,手中的“先手棋”还得再多些。
“地理缝合”如何赋能“区域发展”?沪苏湖高铁的开通是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的一次“地理缝合”。这条高铁线路不仅拉近了城市间的物理距离,更促进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度交流与融合。湖州作为重要节点城市,不仅能借此密切与上海的联系,其向西的空间也被进一步打开,为城市的拓展与升级提供了更多可能。
与此同时,沪苏湖高铁在湖州与合杭、宁杭高铁的衔接,形成了一个“十字”型枢纽,这也为中西部城市提供了一个接轨长三角、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便捷通道。而中西部地区的丰富资源和市场潜力,也将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