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手段,是创新原动力的基本保障,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高规格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杭州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纳入年度立法计划,启动立法工作。12月26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
适时出台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是杭州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智保护工作体系的必然要求,为全市优化尊重知识价值的营商环境,打造创新驱动、多跨协同、高效便捷的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产权保护城市范例保驾护航。
创新保护机制,《条例》用小切口解决真问题
《条例》坚持用小切口去解决真问题,分为总则、创造与运用、保护、服务与管理、附则共五章36条。
法治保障知识产权示范区先行先试。新时代杭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高水平治理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条例》根据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方案内容,明确我市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纠纷快速处理、对外交流合作、成果转化运用、涉外纠纷维权等方面依法开展先行先试。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鼓励和支持专利、商标等相关知识产权客体的培育。例如明确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推动高价值专利前瞻性布局;规定我市要推进商标品牌建设,推进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领域的著作权申请和产业发展;定期组织开展地理标志资源信息普查工作,培育有一定影响的地理标志产品和产业集群;鼓励和支持植物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育和育种材料创制,促进植物新品种转化与推广等。
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运用。例如明确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建立市场导向的知识产权筛选评价、供需对接、推广运用、跟踪反馈等机制,建立健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知识产权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推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明确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职务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可以将职务技术成果的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赋予完成人。鼓励和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依法开展境外知识产权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
建立多维度保护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条例》规定本市建立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企业自治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行政保护措施。细化行政裁决简易程序和商业秘密执法相关内容,规定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依法健全商标保护制度,加强商标保护工作,依法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规范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使用。
加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协作。规定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司法机关按照省有关规定落实技术调查官制度,并建立保障机制和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工作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境外知识产权争端应对机制,完善境外知识产权纠纷预警防范机制。引导行业自律和权利人自主保护。《条例》对商业秘密保护措施作出指引性规定,明确推动知识产权合规性承诺制度,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知识产权内部管理机制和侵权快速反应机制,特别是对平台内经营者的反向担保申请作出创设性规定,给予平台经营者被断开链接或者暂停服务后的救济方式,优化营商环境。
探索数据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数据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知识产权制度提出的时代命题。《条例》总结省、市实践经验,对数据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作出探索规定,明确市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探索建立数据相关知识产权保护规则,鼓励市场主体依法申请相关权益登记,支持其将符合一定条件的数据集合或者数据产品作为商业秘密予以保护,鼓励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拓展数据相关知识产权的存证、公证、评价、评估、鉴定等服务。
抓住国家保护示范区建设契机,重点推进四项重点工作
近年来,杭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的重要讲话和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论述精神,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务,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在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能、保护力度、管理和服务水平上全面发力。
先后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城市、“西湖龙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连续3年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第14位;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多年保持省会城市第一。“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改革”等3项试点经验经国务院向全国推广。
特别是今年以来,杭州抓住国家保护示范区建设契机,重点推进法治建设、机制创新、试点深化和服务优化四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造知识产权强市新优势,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新动能,构建激发创新活力新体系,强化公共服务试点新举措。
在法治建设方面,杭州市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实施“为企办实事”、专精特新专利护航等专项行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作为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杭州市成立基层知识产权行政裁决所,集中办理涉电商平台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今年1至11月,全市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2131件,假冒专利7件,违法专利代理3件,商标侵权违法414件,侵犯商业秘密4件。同时,杭州市强化行政、司法保护协同,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印发《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指引(试行)》,建立全省首个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机制,与市公安局建立健全行刑对接机制,入选浙江省6部门联合发布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典型案例。
在机制创新方面,杭州市聚焦重点产业,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基地和培育项目,全市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省占比超五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全国第一。全市累计有效商标注册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二,驰名商标行政认定全省第一。在金融服务机制上,杭州市构建知识产权融贷投评“一体化”模式,设立全国首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破解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今年1至11月,全市知识产权质押金额356亿元,惠及企业1700余家,居全国首位。
在试点深化方面,杭州市推进数据知识产权改革试点,完善数据知识产权标准体系,落地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挂牌交易、证券化、质押、保险等项目,数据知识产权登记量全省占比四成以上,入选全国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十大典型案例。市政府印发《杭州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专利开放许可规则体系,实施专利转化计划,开放许可数居全省第一。深化专利纠纷“简案快办”试点,适用“简案快办”程序的专利行政裁决办案周期由法定的90日缩短至30日,知识产权电商维权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至1.5日。
在服务优化方面,杭州市建设标准化、便捷化、特色化公共服务体系,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国家团体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一件事集成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在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知识产权“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集成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实现企业办事“最多跑一地”。建设全国首个产业类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行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版权、商业秘密以及数据知识产权“六合一”集成服务模式,相关做法在全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被通报表扬。
通过“三个聚焦”,杭州全面贯彻落实新《条例》
《条例》的出台实施,是杭州知识产权工作迈上新台阶的一个重要标志。下一步,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将会同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市)通过“三个聚焦”,全面贯彻落实《条例》。
聚焦推动新质生产力和赋能高质量发展。聚焦“315”科技创新体系、“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推进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和认定工作,建立健全高价值专利和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指标统计监测与发布机制。持续深化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数据相关知识产权登记电子证书在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新场景应用。
聚焦打造具有杭州特点和杭州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专利公开实施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采用免费许可、“先用后转”等多种方式,推动专利向企业快速转化。出台《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合规性承诺规则》,在各类政府项目、奖项中,建立知识产权合规性承诺制度。指导各区、县(市)设立知识产权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力争实现区县全覆盖。优化提升“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区县全覆盖。
聚焦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设立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库。聚焦电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商标、专利、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制度,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失信联合惩戒。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和维权援助,推动知识产权调解“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点时段为契机,加强《条例》宣传普及。聚焦数字经济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努力打造一批贯彻落实《条例》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