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设定在2050年、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科幻剧《紫藤萝盛开时》校内“公演”已经过去近一个月,但舞台上展现的未来感道具、脑洞大开的台词、AI参与制作的舞台布景,依然是绣山中学校园最有热度的话题。
去年11月份,温州市科技中学(温州市少年科技学校)正式落户绣山中学。一年时间,嫁接了科技中学这块牌子的绣中,其“含科量”提升了多少?《紫藤萝盛开时》的出炉成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回应。
科幻阅读“治”好了
学生偏科的毛病
在绣中,校园“含科量”是肉眼可见的。教学楼里,墙面和公共空间总是被学生的奇思妙想所占据,楼道里都是学生小发明和小创造作品展。还有科学路演,最近一直在学校推广,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带着科学命题登台演讲。
校长马海波是科学老师出身,除了肉眼可见的硬件投入,她更在意的是,“含科量”在学生内心的落地生长。在她看来,如果只是从学科教学或成绩提升的角度来抓科学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被扼杀,“何不让科学变得好玩一点?”
科幻阅读是该校推崇的一个“玩法”。语文老师潘铁豪是个科幻迷,学校便让他不断“安利”科幻读物给学生。《中国轨道号》《小镇奇谭》等书籍成为绣中学子休闲时光的第一选择。潘铁豪说:“其他我不敢说,至少不太喜欢写作的学生现在喜欢写作了,不太喜欢科学的学生现在也喜欢科学了。科幻阅读‘治’好了不少学生偏科的毛病。”
科幻阅读的正面效应不仅于此。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关注前沿科技,AI、低轨卫星、6G产业等成了学生交流的高频词汇。学生们还会关注最新的科技新闻,将自己的观点分享到该校公众号“少年悦享说”上。而有一部分学生爱上了“开脑洞”,2024“交大社杯”长三角青少年科普科幻征文比赛,该校学生把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拿了个遍。
按需上课“治”好了
科学课“深”不下去的毛病
学生有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他的“台”就好搭了。学校希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与各自能力匹配的科学课,让科学知识既做到普及也深入得下去。
“少年科技领袖成长营”课程群是绣中给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搭的三个“台”,课程群分设三阶课程:一阶为“启志”,面向每一个孩子开设科技普及课程;二阶为“探径”,和科研院所合作提供个性化选修课及科考研学体验;三阶为“研创”,引导有潜质的学生从模仿科学家思考过渡到自主科研实践。
12月8日上午,50名绣中学生走访国科温州研究院,与科学家面对面。温州大学浙江省领军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朝恩教授“开课”,介绍氢能在现实应用场景的趋势与挑战。
这样的“大师课”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绣中。去年以来,马校长带着学校老师探访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促成全景式科学教育场域的搭建。该校与北京大学温州激光与光电子中心合作开发应用于北斗导航授时系统的原子钟课程;与中科温州研究院联合开发Ca-Ti矿新能源电池课程;引入国科温州研究院开发指向机械制造的鲁班课程;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合作指向物联网-人工智能相结合的AIOT课程等。
马海波说,我国目前面临许多卡脖子问题,中学阶段虽然是基础教育,但有科学家更高阶的引领,会让学生对未来的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我希望绣中营造出一个让学生自由研创的‘宇宙’,学生学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在玩中学、创中学,在自己的可能性上向上成长!”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绣山中学“含科量”提升的神秘力量
记者姜瑾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