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养殖鲳鱼、大黄鱼,你见过吗?
在日前举行的宁波农博会上,银鲳、大黄鱼活体展示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大家都为能见到活的鲳鱼、大黄鱼而啧啧称奇。
作为海洋大市的宁波,其水产种业发展情况如何,宁波如何擦亮现代渔业“芯片”?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水产活体展示。
银鲳、大黄鱼活体展示很受追捧
农博会水产活体展示区设在主会场厅,一排大型水族箱里,银鲳、大黄鱼等欢快地游动着,吸引了市民围观。
其中,银鲳的体形足有手掌那么大,周身银光闪闪。岱衢族大黄鱼,体形健硕,身长约40厘米,周身散发着金光,十分好看。
“能够看到活体的银鲳,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市民邬大妈说,“在宁波人的印象里,鲳鱼是无法人工养殖的,捕捞上来后很快就会死掉,一般市场上是没有活体鲳鱼的。”
“我听说宁波的人工养殖大黄鱼技术有突破,但从来没有见识过活体的人工养殖大黄鱼,今天算是一饱眼福了。”市民卢先生说,“宁波的岱衢族大黄鱼体形很漂亮,大黄鱼人工养殖能减少野生捕捞,对保护海洋生态很有好处。”
水产活体展示。
宁波水产种业科研取得一定成效
记者了解到,银鲳、大黄鱼的繁育和品种研发是宁波最有代表性的两大水产科研成果,走在全国前列。那么,目前其技术的攻关进程以及成果如何?记者采访了相关科研工作的负责人。
据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银鲳和岱衢族大黄鱼人工繁育及品种研发,是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联合宁波大学、港湾水产公司历经数十年攻关的科研项目,如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人工养殖岱衢族大黄鱼,已经实现了良好的产业化,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深受市民欢迎。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是宁波的骄傲,也为海洋生态保护作出了贡献。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副院长沈伟良介绍说,我市的银鲳人工繁育技术和新品种培育,在国内起步较早,已经研究了20多年,目前已培育出了耐低温、速生等品系。
在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上,以宁波大学为主的科研单位正在努力攻关,现已实现全人工繁育和规模化的育苗。
不过,银鲳的产业化、规模化养殖还在进一步攻关。目前银鲳的网箱、池塘、公船养殖模式正在进一步测试中,科研人员希望通过测试,能够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规模化的养殖模式。目前规模化养殖技术突破进展顺利,可以说距离产业化推广只差“临门一脚”了。
相较于银鲳,岱衢族大黄鱼的人工繁育、品种开发以及产业化推广则相对成熟。我市从本世纪初对大黄鱼种质进行采捕、保活、繁育,到目前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如今,宁波已有两大人工养殖大黄鱼的新品种,分别是宁波大学培育的“东海1号”和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培育的“甬岱1号”。岱衢族大黄鱼的种质资源,已经在浙江、福建一带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捕捞养殖大黄鱼(资料图)。
科技成果转化,促百姓致富增收
位于象山三门湾三门口的象山一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业养殖大黄鱼的合作社,他们养殖的大黄鱼正是宁波自己培育的品种。该合作社负责人张进程说:“我们养殖宁波本地大黄鱼已经很多年,宁波的养殖大黄鱼品种很不错,体形健硕,还能全雄繁育,品相好,口感也很好,很受市场欢迎。”
此外,宁波象山西沪港也是养殖大黄鱼主产区,养殖大黄鱼成为当地黄避岙乡的主要产业。因为西沪港水温相对较高,大黄鱼可在春节前夕采捕上市,抓住春节市场,为当地村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大黄鱼成了当地的富农产业。
目前宁波养殖大黄鱼活鱼批发价为27元/斤左右,市场价零售价在60元/斤以上。黄避岙乡大黄鱼的养殖面积达到3000余亩,年产2500余吨,年产值超过1亿元。
据介绍,在全国,岱衢族大黄鱼的良种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这对于高品质大黄鱼养殖的产业链,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推进产业化,还需补齐更多短板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宁波需要进一步提升养殖银鲳、大黄鱼的产业化水平。银鲳养殖技术还处于产业化的攻坚阶段,接下来需要不断为产业化铺路,通过产业配合反推技术突破,加快科技转化应用。而大黄鱼养殖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养殖难度已经不大,核心难点还是在产业配合、进一步做大市场上。
“水产种业发展比拼的是全方位能力,‘育繁推’一体化的体系建设是重点。”作为老水产人,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副院长申屠基康深入比较过宁波与青岛、厦门等沿海城市的水产育种特点。在他看来,宁波虽然在一些品种上具有先发技术优势,但在种源保护、扩繁体系、人才储备、品牌拓展等方面还存在较明显的短板。
“以大黄鱼为例,论性状特色,我们敢说宁波的‘甬岱1号’不会比其他任何品种逊色,但由于扩繁场地不足、种源知识产权保护难等客观因素限制,岱衢族大黄鱼种苗的市场占有率增长不快。”申屠基康说,这不能简单归因于机遇问题。
“海水鱼苗种研发不是繁育出来就算成功了,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必须要在育种技术、养殖模式、产业发展上形成新突破,市场打开了才算成功。”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万土说,科研需要与更多产业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发挥整合聚集各方资源的作用。
成果转化、用地保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瞄准海洋种业现代化目标,宁波还需补齐更多短板。目前宁波水产科研正在加大产业配合,描绘规模化水产产业园发展前景,不断擦亮现代渔业“芯片”,打造水产种业“金名片”。
记者陈善君 通讯员严舒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