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24节气|18度的城 小寒,暖阳日初长

日期:2025-01-05来源:温州第二高级中学作者:温州大学研究生院

  湛蓝色晴空万里,从2024岁末跨到2025年初。

  告别阳历旧年,首先迎来的传统节气是小寒。在二十四节气中,冠以“小”字的节气,总是比“大”开头的节气更容易叫人亲近,小寒也不例外。

  各种周而复始的更迭,细想之,耐人寻味。

  正如纱帽街角南亭旁的一棵银杏,总在午后阳光下金灿灿地夺目,一如往年的此时此刻。纱帽河正中的那棵百年银杏,亦如此。

  我们看这些树木,年复一年,叶黄叶落,周而复始,似乎并没有什么大区别。但深入其间,又会发现,在漫长的岁月中,那层次感,其实如抽丝剥茧、藕断丝连、密密匝匝。

  一

  很少有漫步温州老城的游人会注意到纱帽河这棵老银杏,因为它并不在大街中。即便它与纱帽河主街只隔不到百米距离,然而寻找它,依然需要穿街拐巷。在这一带附近高楼办公的人们,却没法不在元旦前后注意到它。哪怕只是不经意的一瞥,也会发现,那是大片灰白的老屋群中最醒目的笔直一丛金黄。

  阅读一座城市,亦如阅读一本书,有时最有趣的地方,正在于从那些周而复始的更迭里揭开某种隐秘,比如,在小寒时节去亲近纱帽河中心这棵百年银杏。

  近两年,每到节假日,本就不算宽敞的纱帽河老街,更显被行人挤得水泄不通。大人牵着孩子的手;年轻人们手上拿着烤串、奶茶……

  被人潮推着慢慢前行的人们,并不知道纱帽河主街附近的小巷弄里其实更有名堂。

  纱帽河街中,有棵标志性的大榕树,它正对面的巷弄,名为纱帽河六十八弄,拐进去,就是几处建于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其中一处为吴百亨故居。吴百亨故居院落里迎面撞见的,便是这棵百年银杏。

  小寒时节,当人们站在附近高楼楼顶往纱帽河一带眺望,天气晴好的清晨及黄昏,总发现有鸽群绕着这棵老树的树顶纷飞盘旋,让人觉得,好像这里面还有另一个很好玩的世界存在。

  拐进这条巷弄,其背后确实耐人寻味。

  吴百亨,是民国时期温州著名的爱国实业家,1921年在五马街开百亨药房;1926年9月,在药房店堂后创办百好炼乳厂,其旗下“擒雕”是中国乳品工业最早注册商标。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回首百年,纱帽河六十八弄经历过无数人世变迁,但这棵银杏却默默地一年比一年枝繁叶茂。

  2024年11月26日,吴百亨故居正式开启改造提升,旧时的气派格局,又将重现。

  你看,看似年复一年的相同景致,看似年复一年重来的节气,背后的故事,却要花上许多时间慢慢品读,才够透彻。

翁卿仑摄

  二

  温州的“大雪”通常无雪,温州的“小寒”也通常不寒。反倒是过了冬至,白日开始延长了时间,大地有了更多暖阳的照耀。

  距纱帽河不远的人民路旁,中山公园与飞霞桥交接一带的积谷山山脚,曾是温州古城的东南角,护城河曾在山脚的城墙下静静流淌。当时,这里曾有一处名叫城下寮的地儿。

  百多年前的十余年间,每当小寒将至,有位故人便从外地云游回到城下寮过冬。他便是弘一法师李叔同。

  由于极度用功,李叔同身体不太健朗,前期行踪并不安于一地,城下寮,便是他那十余年间冬天里最温暖而静心的念想。

  历史,有时很有意思。比如这积谷山山脚,在1700年前,也正是谢灵运写下《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地方,那是多么生机勃勃而让人温暖的春天画面。

  如今,这一带的草地和树丛间,多是不惧人的小松鼠,温州人口中的“飞鼠”对它们则是更精确的称呼,它们总是活跃地从中山公园的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继而飞跑过池上楼的屋檐与围墙。即便冬天,也是如此。

翁卿仑摄

  公园的幽深处,黄色的腊梅已先于各色梅花而绽放,远远闻得一股幽香。

  古时人们对于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注解,提到最多的便是鸟与花。比如小寒的三候曰:“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每一候都与鸟类相关。

  小寒的“二十四番花信风”,透出的则是更典型的传统中式审美,分别为:梅花、山茶花和水仙花。

  这几样花中,梅花遍布中国大地,许多山茶花和水仙花的原产地,却都是温州的山海间。

  许多人误以为山茶花只是山中之花,其实它在远古时代被温州人称为“海塘花”,原是海岛或海畔山上的野生植物,水仙花则更原生于偏僻的海岛上。

  原产于温州而如今每到小寒便盛开于各地的山茶花和水仙花,也叫人遥想百年前城下寮的那位故人,他将温州的积谷山作为思想扎根静修的土壤,而后绽放于各地。

翁卿仑摄

  三

  小寒天气,暖阳日初长。晒,依然是一大主题。

  驱车至温州北部的大山深处,永嘉岩坦的黄南林坑古村落,一年一度的盛大晒秋季已经落幕。不过,在冬日暖阳下,人们的屋前屋后,辣椒、南瓜、柿子,依然成串成排地晾晒着。在大山地域面积特别辽阔的岩坦镇,从屿北古村到林坑古村,这时节晾晒最多的,倒是索面,阳光下,微风中,如带着音律节奏的整齐洁白的丝丝细线。

  从深山的楠溪源头,跟着流水,一路奔往大海的方向,就来到了海岛洞头。

  在海边的东岙村里,温暖的午后,人们也在渔村石头房旁边的大广场上忙着晒鱼干。

  陆上的人们有“花信风”,海岛上的人们则有“渔汛风”。洞头海岛的“渔汛风”之一便是油带鱼,也称“小眼带鱼”。到了小寒时节,油带鱼短时间内在身上储存了充足的油脂和肉,厚度达到一年中最大,而且肉质鲜而不老,爽滑细腻,本色尽展。在这样的晴好时节,岛民将油带鱼剖开整齐码在晾具上,不过半日时间,再加上一晚的海风吹拂,冬日最美味的特色美食便成了。

图源:洞头发布

  吃,是节气时令里永远绕不开的主题。

  冬至的代表是汤圆,小寒的代表则是腊八粥。腊月初八,总是紧随小寒而至。过了腊八,年味也更浓了。

  小寒的另一样吃食代表是糯米饭。至今,在小寒这日,中国大部分南方地区,依然有吃糯米饭的传统。比如广东人的糯米饭,要配上炒香的广州腊肠、腊肉、花生、碎白葱等;贵州人的糯米饭,则是沁润着猪油和酱油的香味,加上白糖、油辣椒、酸萝卜、花生、香葱等。

  关于小寒吃糯米饭,通常传统的解读是冬季食用糯米,具有补脾暖胃、补益中气、解毒等功效。

  不过,不得不说,唯有温州人的糯米饭,不仅吃成了全年不厌其烦的早餐主食,也吃成了全城公认的乡愁美食。

  温州的糯米饭最早是否与小寒有必然联系,至今不得而知。若有游人想寻找像在冬至吃汤圆般的节日仪式感,那么,小寒的清晨来温州吃一碗糯米饭,或许是极佳选择。

  原标题:24节气|18度的城小寒,暖阳日初长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