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公为一郡之望 记“永嘉先生”徐定超

日期:2025-01-05来源: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作者:温州台风网最新台风实时路径

徐定超像

1911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徐定超(一排左五)与教师胡公冕(一排左二)等九人,温籍学生徐承轩、陈应如、徐济川、王立洲、木节、李逸伶等三十三人在杭州西湖柳岸堤畔二我轩照相馆合影。温州老照片编辑部供图

永嘉枫林镇纪念徐定超的御史祠。

   今年是“永嘉先生”徐定超(1845-1918)诞辰180周年。纵观徐定超一生,作为杰出的谏官、政治家、教育家、医学家,他为国为民(包括为温州)创下诸多功绩。

  清正廉明,铁面无私

  徐定超任监察御史铁骨铮铮,多次弹劾朝廷权贵、贪官污吏,时向朝廷疏陈时政。“每有封奏,奸佞之人辄心惊胆裂”“数例弹劾奏章,皇上太后皆欣然采纳”。从目前留存的徐定超的三十一篇奏折看,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方方面面,篇篇切中时弊,彰显他非凡的政治才华。

  “念祖楼台高百尺,谏官祠宇壮千秋。”这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对徐定超的评价。永嘉昆剧团根据徐定超任监察御史时杰出业绩,创作昆剧《监察御史徐定超》作为廉政教育教材,2024年上半年开始在永嘉、温州乃至浙江巡演。据说,该剧团将赴北京演出。

  京城危难,保护百姓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皇帝、太后慌忙出逃西安,朝臣作鸟兽散。当时,徐定超任辛科顺天乡试内收掌官,对他来讲,维持京城社会治安、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完全是分外事。但面对生灵涂炭,京城一片混乱,老百姓在痛苦中煎熬,留在京城的徐定超心急如焚、痛心疾首。

  担心百姓继续遭受蹂躏,徐定超牵头商办巡防事宜,组织人员昼夜巡逻(被称“近代警察之滥觞”),他冒着生命危险,上街昼夜巡逻……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京城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翌年,“西宫回銮,召见徐公,涕泣慰谕,提补陕西主事,并赏加五品衔”。

  自学中医,成为名医

  任朝官多年,徐定超对清廷严重腐败深深失望,打算自学掌握医术,候退任后做些对社会有益的实事而不负平生。

  有兴趣,有悟性,有毅力,有博览医学群书的条件,徐定超很快便走进中医大门,以仁心妙手开方治病,肩负起“卫生命,起沉疴”的使命,在芸芸名中医中脱颖而出,在京城声名鹊起。因为德技双馨,徐定超被推举为神州医药会会长。

  目睹找他看病的患者蜂拥而至,广大城镇乡村普遍缺医少药,中国医学教育一片空白,徐定超强烈希望中国能创办医学堂以培养大量医学生。

  医馆教习,主持教育

  1898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参与创办者大都是朝廷高官,徐定超也参与创办。1899年,清廷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医学馆的消息让徐定超喜不自禁,因为这正是他多年的愿望。经知人善任的黄绍箕推荐,徐定超被管学大臣孙家鼐聘为医学馆总教习(即校长)。

  次年,义和团运动暴发。接着,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遭此巨变,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两年。1903年医学馆复办,徐定超再次出任总教习。

  京师大学堂医学馆乃中国首创医学教育机构。徐定超既有朝廷命官本职工作,又兼医学馆教习。在医学馆,既有管理性工作,又当教员,还司诊看病,其担子之重,压力之大,操劳之多,可想而知。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呕心沥血、荜路蓝缕,1903年至1906年,培养了慈禧太后的御医袁鹤侪与誉满京城的名医张廷耀,还有积极拥护并参加革命的浙南名医胡卜熊等中国第一批优秀医学人才。

  据徐定超纪念馆馆长徐展东查找,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两张珍贵的京师大学堂创办时的相片。有图有真相,徐定超参与创建京师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医学馆。

  爱国保路,创办医院

  1905年,浙江保路权拒外款事件一波三折,浙路总理汤寿潜乞援于在京浙籍人士。当举朝无人敢引火烧身时,徐定超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连奏两折,并联名21名官员具疏上书,揭露袁世凯、盛宣怀的卖国行径,得到全国各地响应,助推了长达6年波及全国的声势浩大的保路维权运动,并取得最后胜利。

  1911年,徐定超卸下朝廷高官之重任,回浙江生活。身为神州医药会会长,目睹浙江没有中国人自己的医院,目睹广大城乡缺医少药现状,他不辞劳苦,奔走呼号,一一呈请,亲自解决办院经费、医院建筑问题,一手创办浙江第一所官立近代医院“浙江病院”(其院址上今建有浙江医科大学),为浙江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辛亥革命,出任都督

  辛亥革命后,徐定超听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的急切呼唤,在政权交接、社会混乱不堪的局势中临危受命,于1911年11月就任温州军政分府都督,并建立国民党温州支部,通过和平易帜实现光复。故有陈怀《与温州军政分府徐班侯先生书》中言:“众议以公为一郡之望……为瓯军政分府,云霓之望,天拯其旱。”

  到任后,面对混乱局面,徐定超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平抑物价,智擒匪首,平息民愤,稳定政局,各项社会事务均亦百废俱兴。卸任后,面对百年未遇洪灾,他散尽家财,四处设立赈济机构,解救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令人感动的是,任温州都督兼任永嘉县令两年时间,徐定超与在温州军政分府任职的两个儿子与侄子,不但没有领取一分钱薪酬,而且调查、剿匪等一切公务活动均是自掏腰包。对徐定超所做的无私奉献,温州百姓敬仰至极,尊称他为百姓“生佛”。

  教育救国,贯穿一生

  在求学年代,受恩师孙衣言影响,徐定超便怀有振兴家乡文风的抱负。1869年,徐定超在为父守丧期间,在东山书院讲学,弟子数百人,引温州府文风大振;1908年,徐定超用自己的俸薪积蓄创办楠溪高等小学,亲撰建校碑记,阐述教育强国思想;身在京城,心系桑梓,他出资支持表弟创办温州实业织锦学堂与永嘉贫民习艺所,倡论设立温处学务分处,创办东山图书馆,创办旅京浙学堂(浙江公学)并兼任监督(校长),培养了大批浙江籍人才。

  作为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1909年,徐定超临危受命,出任学潮屡起、教师星散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浙一师”的前身)监督(校长)。他胆识过人,起用朝廷通缉犯经亨颐为教务长。所聘教员皆为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的教师,如周树人、张宗祥、马叙伦、夏丏尊、沈尹默、胡公冕等,为“浙一师”走向辉煌、为浙江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下雄厚基础。

  稳定政局,百姓免乱

  二次革命爆发后,浙江各地纷争再起,各方派系各附南北政府成为对立势力。眼看战火即将纷起,年过古稀的徐定超不辞劳苦奔走劝告,仗义执言周旋其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的威望与人格魅力,最终“军民两长感其诚,遂罢兵,浙东得享和平之福”。

  当时有人对徐定超说:“您年事已高,何苦如此东奔西跑?”他作《咏老翁》诗“江上波涛海上风,问君何事去匆匆。旁人不识饥驱苦,矍铄仍然说老翁”以回复。

  提携晚辈,青史流芳

  徐定超在京城任高官、在省城掌教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期间,资助、培养、提携永嘉(含枫林)亲戚与乡亲胡卜熊、胡惠民、胡公冕、郑恻尘、金省真、谢文锦、胡识因、谢雪轩、徐挽澜等人,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之后,这些晚辈们在徐定超拥护革新、拥护辛亥革命、坚定参加革命党的影响下,纷纷参加革命,成为浙南党团组织和红十三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成为浙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文史工作者称之为“楠溪书生革命现象”。

  1918年1月8日,身为浙江通志局总提调(总编)的徐定超与夫人自沪返里,所乘坐的普济轮在吴淞江口与新丰轮相撞。当时船上秩序大乱,许多人争先恐后抢上救生艇,许多妇女与儿童抱头痛哭。船长再三请求徐班老与家人上救生艇,但徐定超坚决谢绝。他淡定从容维持船上秩序,指挥妇女儿童优先上救生艇……

  徐定超与夫人胡德淑及随从5人不幸遇难。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徐定超展现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原标题:公为一郡之望记“永嘉先生”徐定超

  作者:李高兰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