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嵊州“民情日记”常写常新

日期:2025-01-08来源:杭州亚运会作者:杭州市天气

“民情大脑”打通24个部门数据

20多年前,“民情日记”诞生于绍兴嵊州市雅璜乡(今石璜镇)的田间地头,成为联系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剂良方。

当前,这本“民情日记”正不断迭代升级。日前,嵊州以“民情日记”再出发为主题,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为“民情日记”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嵊州还发布了“民情大脑”平台。小本子上的手写日记升级为海量云端数据,成为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民情大脑”打通24个部门数据

20世纪90年代起,雅璜乡干部携笔记本走村入户,记录和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此后,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为内核的“民情日记”传承下来。

如今,嵊州的基层干部依然保持着“写日记”这一习惯。但与以前不同的是,现在只需掏出手机,在“浙里办”应用页面上简单记录,海量数据便汇聚到嵊州“民情大脑”这一大数据后台。“民情大脑”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是否需要多部门协同做出智能化判断,再交办给相应部门。部门接单后及时实地调研分析并提出处置方案。

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吴结兵认为,推进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关键在成果转化,通过部门联动解决问题;而数字化、智能化则能有效推动相关工作提质增效,为基层减负。

在嵊州市甘霖镇民情服务中心,一块大型电子屏幕上跳动着一个个数字,近期的民情数量、常见类型、处理进度等信息一目了然。“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党员干部走得更深、看得更细。”甘霖镇有关负责人说,屏幕上的热词由系统从收集的海量民情信息中智能筛选得来,通过人工智能分析,还能自动生成民情报告,为乡镇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除了村民主动报上来的问题,我们的‘民情大脑’还打通了政法委、公安、民政、人社、住建等24个部门数据。”嵊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嵊州已建立71万余份数字民情档案,并设置“一老一小”、在外学子、专业人才、救助对象等个性化标签,便于基层干部更精准地丈量民情,为百姓提供订单式服务。

服务场景从乡村拓展到企业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民情日记”如何持续焕发出新生?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发祥看来,关键在于见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提升百姓幸福感。

嵊州市谷来镇是香榧的主产区。近些年,由于香榧产量增加和市场行情波动,当地榧农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困境。这一情况也在镇村干部“民情日记”里被频繁提及。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形成合力。镇村结对打造“共富工坊”,举办“香榧开摘节”打响“嵊州香榧”品牌,将高品质香榧加工成巧克力、太妃糖,邀请精油公司研发香榧精油……当地通过促进香榧深加工、产品多元化的一系列举措,让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民情日记’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洁琼认为,要持续深化“民情日记”的内涵外延、工作机制、载体创新、治理经验。

“进入新时代,‘民情日记’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不仅要关注群众的物质需求,还要注重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战略目标的实现。”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夏远永表示,“民情日记”在县域治理中具有独特价值。

当前,嵊州市还将“民情日记”服务对象从农村拓展到企业,衍生出“企情日记”等新模式,切实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定向服务。据了解,目前嵊州全市已设立990名驻企服务员,每周三固定扎在企业一线,负责定期沟通对接企业需求。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