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这味道,似乎跟所有的鱼唱反调

日期:2025-01-13来源:温州台风作者:温州天气预报15天30天

  “冬至到,带鱼肥。”“白霜天,带鱼满船尖。”这是东海渔村的渔谚,意思是这个时间段为一年中捕捞带鱼、钓带鱼和食带鱼的最佳时节。

  带鱼很特别,似乎要跟所有的鱼唱反调。你看,别的鱼多是扁圆形、侧扁形或圆筒形的,可带鱼偏偏是鞭形的,且有点无限伸长的意味,宽度与长度比例严重失调。然而带鱼一点也不难看,大嘴高鳍,一双大眼精光四射,全身修长曼妙、洁白纯净、光滑无瑕,像一条宽厚的腰带,又似一把锋利的刀剑,银光闪烁,寒气凛冽,坚韧中透着优雅,刚猛中隐藏着美丽。

  带鱼。据《中国海鱼图解》

  带鱼在分类学上属于鲈形目带鱼科,学名日本带鱼。这个科的鱼类在海洋里较少,在偌大的东海里也没超过6种,分别为带鱼、小带鱼、狭颅带鱼、高鳍带鱼、条状深海带鱼和叉尾深海带鱼。带鱼在各地的志乘里,还有鱽鱼和刀鱼的称呼,这大概是其形态像一把长刀的缘故吧。不过它更像一把长剑,叫它剑鱼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国唐代以前的文献都无带鱼的记载。翻阅不少古籍,发现带鱼的名字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出现,南唐礼学大家陈致雍在《晋安海物异名记》中写道:“修若练带,曰带鱼。”随后,元代《至正四明续志》也记载了它:“带鱼,无鳞,身似带,长可四五尺,故名。”到明代,东海渔民发明了延绳钓后,带鱼的捕捞量开始增大,各种记载也多了起来。明代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里记:“带,身薄而长,其形如带,锐口尖尾,只一脊骨,而无鲠无鳞,入夜灿然有光。大者长五六尺……按带冬月最盛,一钓则群带衔尾而升,故市者独多。或言带无尾者,非也,盖为群带相衔,而尾脱也。”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的《蓬莱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诗歌》中也记:“带鱼,鱼无鳞,鬣形如束带,长六尺余,色莹白如银,爚爚有光彩者,若刀剑之初淬者然,故又谓之银刀。首尾一骨,形与常鳞迥殊,脐上下数寸尤美。”

  从以上文字里,我们可以得到三条重要信息,一是脐下尤美,二是带鱼无尾,三是冬月最盛。这非常符合当今人们对带鱼生态习性的认识。脐下尤美是指带鱼肚皮肉质丰腴、味道鲜美,在东海沿海,一直都流传着“带鱼吃肚皮,闲话讲道理”的民谚。带鱼无尾即指有不少带鱼没有尾巴。这是为什么?据现代研究发现,带鱼是凶狠、贪食的鱼类,它不仅吃小鱼小虾,连自己的同类都吃。当它们的群体中有一条被钓钩扎住不能逃脱时,别的带鱼就会从水底冲上来,狠狠地一口咬住它啃食,最后造成它断尾。冬月最盛就更好理解了,因为东海带鱼冬汛期开始于12月,止于翌年的1月。这也是一年中带鱼最为肥腴、鲜美的时期。

  图源:《东向大海》

  带鱼可网捕,亦可钓捕,各有优劣。网捕所获量大,但大小参差不齐,而且鱼身遭网衣磨蹭,卖相不佳;而钓捕对鱼体无损,鱼身锃光闪亮,不足之处就是获鱼量少。所以从品质来说,“钓带”要胜于“网带”。对于网捕,人们都很熟悉,就是用大功率渔轮施拖网在海上来回扫荡,而钓捕则有点意思了。

  钓捕也是需要渔船的,叫钓带船,捕捞作业叫延绳钓。钓带船分母船和子船,子船可以多只,由母船装载。到达渔场后,随着船老大的一声哨子,渔民们把子船一一推下海面,一般每艘子船分派4人。子船下海后,在母船附近的海域等距离摆开。先是4人一起在钓钩上扎鱼饵,用的是鲜带鱼段子。扎好鱼饵后,子船上有一人操舵,另3人将一条系有浮子、钓线的绳索放入海中,这绳索有几千米长。

  随着子船的开动,渔民们把全部的延绳、浮子、钓线一字形放入海,而后再把子船开回来,从第一个浮子处提钓线,接着第二个、第三个……而这时子船上4人的分工是,一人操舵,一人扎鱼饵,一人放钓,还有一人帮助收钓兼装鱼。刚钓上的带鱼银光闪闪,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擦痕,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镜子一样光可鉴人。

  笔者曾坐过钓带船,据船老大介绍,起完第一遍钓后,子船还要回来,重新循环,到天晚为止。他说,带鱼群是一连串游动的,有时提起一枚钓,能收获好几条,后面的带鱼会咬着前面带鱼的尾巴一条接一条从水中出来,这叫“带鱼连尾钓”。船老大的“带鱼连尾钓”这句话,猛然使人想起家乡的一句俚语,叫“钓带鱼”,说的是人在酒醉呕吐时,吐出来的食物像连尾带鱼一样,一串接一串。原来,用“钓带鱼”形容醉酒呕吐还是很形象的。可见民间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捕获的带鱼自然是用来吃。船老大说,在海上生活,只有带鱼是百吃不厌的,它可以红烧、葱油、清炖、油炸、腌制、晒鲞、烧萝卜丝,而且样样都是美味的,有时船上没米、没菜了,就把带鱼当作主食又当作蔬菜来吃。

  带鱼的确与别的鱼不同,其他许多鱼都是需要趁热吃的,可带鱼凉了或成冻了味道似乎更好。记得笔者在上高中住校时,每到冬天,母亲经常会烧一条带鱼装在罐头瓶里带到学校作为蔬菜的补充,那糯糯的、粉粉的、肉肉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不时怀想。

  美味可口的带鱼,也得到了许多诗人的吟咏。明末清初浙东文人李邺嗣有《鄮东竹枝词》写:“家藏陈酒漾金光,玉带鱼鲜一脔尝。雪白盛来天落饭,须知养老定吾乡。”清代的朱文治也有《消寒竹枝词》云:“莫惮腥风味可尝,纤鳞不缀闪精光。鱼同裙带量宽窄,肥美全凭海上霜。”对于带鱼互咬尾巴的特性,清代谢辅绅有《带鱼》诗曰:“网钓分名饫老饕,横江晓雾泛鱼鱽。白银连片长如带,衔尾而来未肯逃。”清朱绪曾也有《带鱼》诗云:“万尾交衔载满艘,相连不断欲挥刀。问谁留得腰围玉?龙伯当年暂解袍。”

  这些诗把带鱼的形状、特色、习性和味道,描述得八九不离十。不过,最令人欣赏的,还是清初诗人宋琬的这首《带鱼》诗:“银花烂漫委银筐,锦带吴钩总擅长。千载专诸留侠骨,至今匕箸尚飞霜。”此诗形象生动,用词绮丽,清新脱俗,意境高远,把带鱼的神和韵表达得淋漓尽致,当是带鱼诗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李振南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