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何莎莎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往往体现在对人的友好程度上。上个月,宁海再获“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至此,连续两年光荣上榜。长期以来,我县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等重点群体,为儿童俯下身、为老人慢下来、与青年双向奔赴,力求温暖每一位在宁海生活的奋斗者。
人生始于童年,儿童友好是全龄友好的基础和开端。宁海,聚焦儿童成长所需所盼和父母照护的难点痛点,提供贴心服务的场景比比皆是:作为我县首家社区共建型普惠托育机构,九色鹿托育中心开办了“乳儿班”,将托育的最小年纪降至6月龄;市民也可以把几个月的宝宝托付给县妇幼保健院托育园的老师,儿童保健医生会定期为孩子们开展健康检查;塔山未来社区、新梅工业社区等都推出了临时托管服务,小朋友可以在保育员的照顾下开心玩耍……
能在“家门口”尽享托育服务,得益于我县全面推开的“幼有善育”工程。近年来,我县聚焦“入托难”、机构“办托难”、公共资源“共享难”等问题,在政策保障、多元服务、数字改革上先行先试,率先在浙江省出台托育机构备案“一件事”改革、家庭办托、困境儿童托育费减免、孤独症儿童“医育融合”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文件,形成比较完备的托育服务政策体系。目前,我县已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普惠托位占比达95%。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那么前半程拼的是努力,后半程拼的是健康。老年人饮食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中之重,看似简单的一餐饭,对于不少高龄、独居老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难事。
黄坛镇双峰片区平均海拔500米,最高居住地800米,常住老人有1300多人,出行难、就餐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留守老人。自从当地改造完成养老服务中心,以点带面推进助餐服务以来,这里的老人们可以吃上新鲜健康、便宜可口的餐食,还能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真正实现助餐服务全覆盖。享受了三年多助餐服务的榧坑村村民胡贤贵说:“这里的饭菜花样多,很合我胃口。遇到节日还有时令的食物现做现发,我特别满意。”
一餐热饭,体现的是民生的温度。近年来,我县依托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持续优化老年人助餐服务,创新推行“爱心车轮”老年助餐模式,建成为老助餐点133个、村级老年食堂60余个,日均助餐服务人数2000多人,有效解决了“舌尖上的养老”难题。同时,随着高龄津贴制度、适老化改造、公办养老机构改造提升等制度举措落地开花,幸福银龄生活在宁海不断具象化。
城市既要为“一老一小”等群体提供必要的支持,也要为干事创业的青年们创造友好、公平的发展条件。随着平台经济蓬勃发展,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群体不断涌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为他们创造更为良好的从业环境,也成为建设全龄友好社会的题中之义。
作为梅林街道新梅工业社区510多名新就业形态群体中的一员,不久前,宁海县顺丰速运梅林片区的负责人陈炳达准备召开县域快递点联席会议,因为场地问题,他找到了社区的“231司机之家”。“没想到社区当天就帮我安排好了会议室,还热情地询问我各种需求,真是太感谢了。”
为了让众多的新就业形态群体在宁海安心就业、创业、生活,近年来,我县聚焦休息、充电、吃饭、喝水等关键小事,建立工会驿站120家,撬动政府、群团、社会等资源,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服务、匹配最合适的资源。去年,宁海还在全市首推“爱新餐”,通过“工会+平台+商家”专项整合补贴及数字化技术,推出针对以户外劳动者群体为主的新就业形态群体会员的平价暖心餐,把福利真正送到他们心坎上。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多元化需求越来越精细,呼唤着城市多样化的关照。宁海用心用情办好“一老一小一青年”民生实事,让“朝阳”更蓬勃、“骄阳”更绚烂、“夕阳”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