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关于宁波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日期:2025-01-16来源:宁波韵升作者: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关于宁波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年,全市上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市委要求,在市人大全面监督和指导下,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持续推动共富先行示范,锚定市委“三个新”“三个化”要求,着力拼经济、稳增长、抓改革、强动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产业发展质效双升,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开放能级稳步提高,内需挖潜加压加力,社会民生逐步改善,为我市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提供坚实基础。

  (一)三次产业稳步发展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耕地面积实现“三连增”,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省第一。工业经济支撑有力。新增共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各2个;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实现翻番;获批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入选“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服务业逐步回升。入选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增量均居全省首位。宁波空港新增国际客运航线、全货机航线各3条,航班起降量、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均创历史新高。

  (二)有效投资总体平稳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开展扩大有效投资“5210”攻坚行动,168个省“千项万亿”工程重大项目投资完成额居全省第一。要素保障加力供给。工业技改投资总量居全省第一,杭州湾跨海大桥REITs获批发行。《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招商引资取得进展。新增总投资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85个,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0个。

  (三)创新转型步伐加快

  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纵深推进。高水平建设甬江科创区,联合共建中国—莫桑比克智慧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校申报通过省教育厅公示。深入实施甬江人才工程,新增高技能人才8.1万人。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聚力打造数实融合标杆城市,11家企业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6家企业入选省级未来工厂试点,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海曙、镇海分别获批创建人工智能、石墨烯领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数字孪生研究院建设全面推进,建成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二期。企业梯队加速扩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00家,增速连续3年保持全省第一;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164家,增速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国首个单项冠军数量破百的城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6家。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创历史新高。

  (四)重点改革持续深化

  集成改革攻坚突破。高标准抓好107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获省改革突破金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全面落实“8+4”经济政策,安排配套资金1066亿元,为市场经营主体减负674亿元。城市信用综合指数保持全国第一方阵,获评“2024诚信建设影响力城市”。连续两年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3条政策,22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五)内外拓市持续推进

  开放能级不断提升。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成功获批,累计培育5家国家级和179家省级“领跑者”企业、17个省级改革试点产业基地,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市场消费潜力激发。迭代实施“双促双旺”促消费行动,全年举办促消费活动1000余场次。新引进首店超200家,全省首家K11购物中心开业,老外滩改造提升入选商务部优秀实践案例。房地产政策持续优化。优化完善房屋征迁政策和“房票”政策,打好房地产政策系列“组合拳”。加大优质土地和住房供应。

  (六)区域发展协同提速

  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加快。持续唱好杭甬“双城记”,签订甬台、甬舟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通苏嘉甬铁路施工全面铺开。一流强港全力锻造。《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保持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居世界第三。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升至第八位。海洋城市建设提级。印发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行动计划。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宁波片区开工,举办2024海丝港口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稳居全省首位。城乡融合稳步推进。加大宁波枢纽、甬江科创区等重点片区连通连片改造力度。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新时代“千万工程”重大项目133个、和美乡村项目1402个,新增美丽乡村风景线4条、幸福河湖精品游线11条、未来乡村40个。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工作深入推进。

  (七)共同富裕示范先行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63。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实现我国在两个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七优享”工程深入实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院前医疗急救点建设、农村医疗力量保障等政策体系。21个学科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榜,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普高录取比例提升10.9个百分点。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保障,五星级养老机构数量居全省第一;建成五星级母婴室84个、儿童健康管理中心45家;新增慈善组织数量居全省第一。第15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文化事业持续进步。安全圆满精彩承办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举办2024海丝文旅大展。开展大型音乐活动30余场。全国首个青少年美育之都落户宁波。体育赛事精彩纷呈。举办2024亚洲羽毛球锦标赛等50余场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WTA宁波网球公开赛升级至500级别;巴黎奥运会上参赛人数、参赛项目创历届之最。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4000余场次,惠及300余万人。大美宁波加快建设。提前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统筹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无废园区”模式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建设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和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入选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再生水利用率突破30%。

  (八)安全风险积极防范

  能源安全保障有力。新能源发电量、光伏装机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第一。金七门核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金融风险防控有效。落实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各项举措,全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处于较低水平。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组建城市安全运行中心。全省率先实现镇街应急管理、消防业务全面融入“141”平台。实施118公里公路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优化提升普通国省道公路不平整病害点段89.1公里。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道162公里,建成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1.1万个,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继续实现双下降。稳价保供取得成效。粮食价格总体稳定。建成投运宁波战略蔬菜保供基地,发布农贸市场市域品牌“甬尚好市”,三星级及以上文明规范市场总量居全省首位。

  总体看,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然面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外需求有待挖潜、市场主体信心亟待提升、新产业新动能还需加快培育、民生保障领域仍需补齐短板等问题,但更要看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落地;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后,降准降息、盘活存量闲置土地等一揽子增量政策相继出台,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在政策叠加效应带动下,我市经济发展内生动能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发展面临新机遇,投资有望形成新增量,消费挖潜存在新空间。

  二、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体要求,提出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自营货物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占比份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继续缩小;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下达的计划目标等。

  (一)强化宏观统筹,培塑体制机制优势

  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紧扣中央和省市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形成上下衔接、协调统一、系统集成的规划体系。深入推进城市“三化”转型。高水平推进城市“数字更新”和数智化应用,建强城市大脑、时空大数据、数字孪生平台等数字底座。有序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积极培育碳核查、碳认证服务机构。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出入境、教育、医疗、支付等国际化便利化水平。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力争取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试点示范。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深化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完成首批全域整治试点示范片区阶段性验收。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深化“三江汇海”混改重点支持计划。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承接落实国家和省一揽子政策,迭代完善“8+4”经济政策体系。加快建设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达到94%。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推进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3条政策,保持我市“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数位列第一方阵。

  (二)强化内外拓市,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做大做强内外贸易。迭代实施“千团万企”拓市场行动,大力开拓东盟、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服务贸易占全市外贸比重提升至8%。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加快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成中国(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平台二期。举办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持续挖掘消费潜能。出台新一轮促消费政策,迭代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拓展消费券应用领域。做强“四首经济”,新引进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100家以上。促进“商旅文体展”跨界融合,举办演唱会(音乐会)52场以上。发展“一老一小”经济,谋划打造老幼融合服务综合体。促进线上线下家政服务消费。大力提振住房消费,持续优化“房票”等政策;开展“好房子”建设全国试点,精准支持不同群体住房需求。

  (三)强化项目接续,巩固增强投资后劲

  谋划建设重大项目。全力谋划一批50亿元、百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强化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迭代优化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机制,加快甬江科创区、宁波枢纽重点功能区块开发和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推动长三角汽车科创基地等开工,加快杭甬高速宁波段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全力强化要素保障。高效推动国家“两重”“两新”政策落地实施,协同向上开展各类中央资金争取。深入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加大项目招引力度。推进平台招商、链主招商、基金招商、应用场景招商,新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40个以上、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20个以上。

  (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

  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推进甬江科创区科教产共同体建设。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省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建设市级概念验证中心5家以上。迭代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100项以上,取得标志性成果20项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万件。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5万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以上。推动高等教育攀高跃升。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确保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正式建校;推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举办宁波技能大赛,实施“金蓝领”“双百提升”“技能菁英”工匠深造计划。

  (五)强化培育转型,促进三次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迭代升级。加快打造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及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强化标志性产业链培育,争创省级链主5家以上,打造产业链标杆项目30个以上。完善企业梯队培育,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家。加快推进数实融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布局产业发展新赛道。积极谋划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前沿材料等新领域,推动深海深地、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诊疗等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确保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2个百分点。着力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启动新一轮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行动。推动法律、咨询、会计等专业服务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持续提高本地市场渗透率。推动农业稳步发展。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172万亩以上和14.5亿斤以上。

  (六)强化区域协同,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等重大平台。唱好杭甬“双城记”,推动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重大生产力优先在杭绍甬布局。推进综合交通建设,加快“海陆空铁”一体的大枢纽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县域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打造美丽城镇升级版。稳步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1.2%。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深化南翼地区崛起、四明山区域振兴行动。扎实开展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落实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强化“四港联动”。高标准推动梅山港区滚装码头二期等一批强港项目开工,提速推动梅山港口基础设施等一批港口续建项目。高质量打造海洋经济。加快推动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宁波片区一期、石浦渔港经济区建设,争创省级海洋经济倍增平台2个。

  (七)强化民生改善,扎实推进共富建设

  完善就业和社保体系。深化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促进行动,实施就业困难人员专项帮扶。深化宁波“无欠薪”城市建设。持续健全共富型大社保,推进社会保险精准扩面。加大优质公共服务共享。推动建立与人口相适应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的家门口养老模式,持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大托幼一体化推进力度。推进文体事业发展。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4000场以上,WTA500宁波网球公开赛等国际级国家级体育赛事50场以上。加快建设奥体中心二期等重大项目。有力打造大美宁波,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双争双提创双优”攻坚行动。

  (八)强化统筹兼顾,全力保障和谐稳定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持续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健全粮食应急储存、运输、加工、供应网络。加强能源供给保障。有序抓好高峰期和重大活动期间能源保供。强化城市安全运行。迭代完善城市安全运行在线平台,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做好民生商品稳价保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有效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切实保障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