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章莉
每天一大早,螺髻山脚下德育村六组,56岁的吉木有初就离开家,开车前往距离26公里以外的客运站,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吉木有初是当地的一名城乡客运司机,工作时间固定,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除此之外,吉木家还养了猪,大儿子在县城工作,加上这两年村里的分红,家里的收入颇为可观。口袋鼓起来后,2022年,吉木有初造了新房子,买了小汽车,日子一天天变得越来越好。
吉木有初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宁海在东西部协作中推行“陪伴式”创业,借鉴宁海乡村振兴模式,发挥当地紧邻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优势,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谋划出了一条极富彝家风情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进德育村六组,一栋栋干净整洁、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代替了原先破旧的土屋,崎岖坎坷的乡村小路也被宽敞平整的硬化水泥路取代。“以前不但路不好,家家户户还随意圈养猪牛羊,气味非常难闻。”德育村党支部书记吉木瓦各惹说,宁海干部一来,就先把村子给整干净了。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2021年,宁海配合普格县推进德育村六组内部道路改造,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改善村里的交通基础设施,解决了道路泥泞狭窄和通车不便等问题。还建设了畜牧集中圈养区,牛羊猪们统统住进“集体宿舍”,村民只需根据房间号喂养就可以了。
几年下来,旅游公厕造起来了,农家小院也打造好了,75幢彝家小院拔地而起,德育村六组有了新面貌。人居环境改善了,如何实现与产业良性互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新的问题摆在村民面前。
吉木有初家隔壁的“兹莫啦农庄民宿”,是德育村第一家民宿,这段时间正在改造升级中。望着即将完工、焕然一新的民宿,老板娘曲木莫日莫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要知道,自从2023年开业后,民宿节假日的生意一直很不错。
不过,德育村文旅产业的起步却很不容易。
德育村六组背靠国家4A级景区螺髻山,东边还有“九十九里温泉”,虽然捧着“金窝窝”,村民却只能进行传统的玉米及土豆种植,增收仅靠零散的牛羊养殖。“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转变理念,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为了激发当地村民的内生动力,宁海邀请了一批村民走访宁海乡村,听宁海村干部讲讲村庄的发展故事。
曲木莫日莫便是受邀请的村民之一。正是这趟宁海之旅,让她下定决心开民宿。“以前总是想着要是亏了怎么办,就算有补贴也得自己掏钱,还不如种地养牛呢。”然而,当看到葛家村、双林村、骆家坑村的村容村貌,了解到当地民宿、旅游产业的发展,曲木莫日莫心动了。
如今,德育村民宿已经发展到6家,管理也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去年,宁海帮扶干部还推动德育村集体入股中国第一彝寨内的精品民宿项目。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宁海也把“艺术乡建”模式“移植”到德育村。在宁海、普格东西部协作项目——德育村文创中心外的广场,每天都有干活归来的村民在唱唱跳跳,墙上装饰的是国家级非遗技艺制成的彝族刺绣。
几年发展下来,德育村已经成为一个可以靠旅游稳定增收的村子。阿都高腔是当地彝族的一种原生态表演,参加表演的村民每天有五六百元收入;朵洛荷是著名的彝族舞蹈,需要大量的群众演员,这些群众演员每天也有三四百元的收入。以螺髻山风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文创中心还将被纳入景区统一联票运营,收益可期。
从“脏、乱、差”到“强、美、富”,螺髻山脚下的这个小村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山深处,宁海种下的这朵“文旅之花”越开越盛、越开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