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浙江”点燃省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向新而行的风要怎么吹?昨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92名在温省人大代表与相关列席人员带着热情回、留下好建议。截至闭幕时间,温州代表团共提交了206件建议,其中有超过20件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跨领域应用、人才队伍建设、“人工智能+”等主题相关。
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上“应用场”,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已成为当下产学研领域的热门话题。省两会期间,温州代表团就提交了《关于加强科技转化平台建设 完善科技创新链的建议》。
在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筹)常务副院长唐睿康看来,当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链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在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尽快弥补。“以‘无机离子聚合’这一我国科学原创成果为例,经过五年多的努力,相关的牙釉质修复与保护产品已研发成功,遗憾的是产品的创新转化落地并非在国内。”
针对科技研发到成果转化落地的链条衔接,唐睿康在建议中呼吁打造“1个省级、N个区域、X个行业专业”的“1+N+X”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构建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强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好条件。
省人大代表、浙江永久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瑞荣则将目光放在数字技能人才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科技创新,而数字技能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李瑞荣告诉记者,随着大量数字化、智能化岗位相继涌现,相关行业对数字领域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2024年,浙江出台《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高技能人才倍增行动方案》《浙江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前者提出到2027年,打造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技能人才集聚地;后者要求到2030年末,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工程应用领域培育数字技术工程师1万人以上。
围绕省政府工作报告,李瑞荣结合“强力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深化‘人工智能+’行动”等目标要求,建议以政策明确数字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根据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系列通用数字技能课程,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培训投入力度与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让更多数字技能人才“愿意来、留得下、发展好”。
许多代表都有一个共识——科技创新已成为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这座以创新为最大内涵的城市,正实施“加快推进创新温州建设,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行动,为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实现“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
原标题:温州20多条建议为科技创新出谋划策
助力实现“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