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政协第十二届温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议听取了周夏静、郑昆、苏立坤、林成磊、谢聪颖、江衍妙6名委员作的大会发言。市政协委员认真履职,为温州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全力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凝心聚力,建言献策。
积极推进首发经济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人物名片:市政协委员、北京兰台(温州)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周夏静
近年来,我市首发经济快速发展,共引进苹果直营店、小米汽车、好利来等350个知名品牌和时尚潮牌,在丰富我市消费新业态,助推消费增长,拉动消费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周夏静认为,目前温州仍存在城市能级偏低,品牌效应较弱;政策门槛较高,政策吸引力不强;本土品牌首发偏冷,热度不够等问题。
周夏静建议,温州应该围绕四个方面去做,包括提升城市能级,改善首发营商环境;优化政策设置,加大政策宣传;探索数字赛道,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营造本土品牌首发氛围,优化服务能力。
周夏静建议,聚力“强城行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塑造一个高能级城市商业核心区,以五马—大南、滨江商务区串接印象南塘和印象城、滨江万象城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高品质消费集聚区,推进品牌入驻。放宽对首店的入驻要求和首发活动的审批条件,开设“绿色通道”,实施“一窗受理”,建立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打造温州首发经济数据平台,发布我市商业载体、品牌首发、产品首发清单,运用平台“找品牌”“找产品”“找载体”的功能,快速实现精准匹配,不断完善“线上+线下”综合服务体系。加大对温州本土品牌首发活动的服务引导,政府部门要引导本土品牌参与首发经济,通过首发活动,助力品牌创新与成长。
出好“破常规”引回留政策造好“来了不想走”青年社区

人物名片:市政协常委、民进温州市委会调研委主任、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文成学院副院长苏立坤
近年来,面对城市间的“抢人大战”和“虹吸效应”,我市大力实施“强城行动”,打造青年人近悦远来的向往之地,让更多青年人青睐温州、留在温州、创业温州。但与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相比,我市青年就业机会较少,薪资水平不够高,职业发展空间不足,在对大学生吸引力、国际青年人才社区建设和关乎青年“一生一家”关键小事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苏立坤代表民进温州市委会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三点建议:出好“破常规”的大学生引回留政策、造好“来了不想走”的青年社区、办好“拴心留人”的温暖小事。
尤其是针对“出好‘破常规’的大学生引回留政策”这一个方面,苏立坤提出,聚焦外地大学生“孔雀南飞”,强化驻外招商引智办事处和商会、侨团作用,每年精选百所外地高校,组织千家企事业和机关单位,精编岗位需求清单,举办百场校园招聘会、硕博专场招聘会,引进万名外地大学生来温创新创业;聚焦温籍大学生“家燕归巢”,建立温籍在外高校毕业生信息库,重点在百所高校设立“家燕归巢”学子联络站,聘请百名外地高校就业工作负责人和百名温籍学子作为“引才大使”,常态化开展温籍学子家乡行等活动;聚焦在温大学生“把根留住”,围绕我市“5+5”产业优化在温高校专业设置,并为他们提供定向招聘岗位,努力实现“只要想留下、人人有机会”。
建设高水平肿瘤专科医院打造区域医疗服务高地

人物名片:市政协常委、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谢聪颖
恶性肿瘤是当前我市亟需关注和应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温州地区肿瘤发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23年全市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为515.84/10万,肿瘤患者就医需求大,但温州肿瘤患者需求与参保区域内就医不匹配、肿瘤患者需求与医疗资源分布不匹配以及肿瘤患者需求与肿瘤诊治能力不匹配,导致大量肿瘤病患外地就医,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也使得温州市医保基金严重外流。
谢聪颖建议,要强化政府主导,建设高水平肿瘤专科医院,打造浙东南沿海肿瘤医疗高地,吸引肿瘤患者回流,巩固“全省第三级”,勇攀“第二级”。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市肿瘤整合防治网络,建设肿瘤专科紧密型医联体,建立区域内三级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双向转诊机制和激励约束相容的共享机制,同时做好全市肿瘤整合防治网络建设工作。加大人财物投入力度,推动肿瘤诊治能力提升,举全市之力,打造一支高精尖人才领衔、结构合理的肿瘤医学人才队伍,以及积极落地肿瘤质子治疗等标志性高端设备,提升肿瘤诊疗能力。
把握温州竞技体育优势全力打造奥运冠军之城

人物名片:市政协委员、温州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郑昆
近年来,温州以深化体育改革、承办亚运赛事为契机,体育事业取得显著长足发展。温州先后培养出奥运冠军5名、世界冠军92名,体育健儿在国内外赛场屡获佳绩。打造奥运冠军之城,对于温州而言,不仅意味着荣誉的加冕,更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但是,温州在训练场地设施、人才引育留用机制、资金扶持力度三方面还存在不足。
郑昆建议,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温州体校打造全国一流体校。针对当前训练项目场馆紧缺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温州奥体三期建设,高标准建设集多功能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训练基地,为运动员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训练场地保障。参照金华等地市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培训制度,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加大优秀退役运动员安置力度,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特别是足球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大体育彩票对体育事业的支持力度,用好用活每年留成的体彩公益金。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事业,积极落地中乙足球俱乐部等重点体育机构,携手社会力量共筑体育强市。探索建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等资金筹集机制,争取更多金融支持和服务,共同推动温州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打造奥运冠军之城。
激发产业创新引擎推动低空经济加速发展

人物名片:市政协委员、民革温州市委会委员、温州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处处长林成磊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更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温州空域资源丰富、产业生态良好,正加速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然而当前在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我市仍面临产业链协同性不强、市场需求开发不足以及保障机制有待健全这三个方面的制约。
对此,林成磊提出,聚焦产业强链补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如挖掘现有智能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潜力、编制低空产业链招商图谱,设立低空经济产业园或孵化基地。推动多元业态融合,丰富拓展应用场景。如开辟低空旅游航线,打造低空文旅项目,拓宽低空设备公共服务,辅助开展医疗救护、行政执法等服务应用,打造空中物流配送生态圈。建立配套支撑体系,夯实低空经济底座。如推进机库、能源站、气象站、通信基站等地面支撑设施建设,打造低空三维空域地理信息系统等。
加快发力抢滩“银发经济”培育温州“朝阳产业”新动能

人物名片:市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财政金融委员会副主任、申万宏源证券温州营业部总经理江衍妙
截至2023年底,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83万,我市正迈向“中度老龄化社会”。据民政部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已达7.1万亿元,约占GDP的6%,“银发经济”正从“夕阳事业”变“朝阳产业”。然而当前我市想要抢占银发经济市场先发机遇仍存在银发经济的系统谋划不足、银发经济新兴产业未形成体系、银发群体消费市场需求引导和主体培育不够等问题。
江衍妙建议,加快建立多部门协同发展机制,率全国之先组建市级银发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结合发改、经信、民政等多部门的政策体系,尽早制定我市银发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具体行动、政策举措等。加快发展银发经济子行业,以老年人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为目标,推出一批精品产品。加快培育银发经济市场主体,如加大力度支持发展老年用品领域培育国家技术创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大配套要素支撑力度,如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强化普惠养老金融服务供给,率先探索老年地产的倒按揭、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等金融创新产品研发。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冲刺“双万”城市 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
记者 陈培培 谢施琦/文 李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