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关注青少年的“小情绪” 让“花朵”向阳而生

日期:2025-01-23来源:温州大学教务处作者:温州大学信息门户

  2023年中国精神心理蓝皮书的报告显示,我国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小学生抑郁、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频发,抑郁症检出率呈现低龄化趋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今年的温州市两会上,我市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将目光聚焦于此,积极建言献策。

  建议提案>>>

  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每年为学生开展心理体检

  在今年的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林海平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的建议》,他用一组数据表明,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发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再单纯是家庭问题、教育问题,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视学生的‘心’事,不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的应有之义。”在林海平看来,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春期困扰、家庭因素、学业压力、同伴矛盾等,处理不当都可能诱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各中小学要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工作,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经费保障和专业机构支持等因素,此项工作并未全面有效开展,学生心理问题多在极端事件发生后才被发现。

  为此他提议,当务之急要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预警机制,将心理健康检查纳入学生入学体检和年度体检的必检内容,借助专业工具和手段,依托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鉴别和评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各方观点>>>

  “心灵感冒”早发现早治疗

  家校社共织心理健康防护网

  林海平的建议,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的共鸣。他们纷纷从机制建设、社会管理、家庭教育等方面剖析原因,探寻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孩子的焦虑其实大部分来自家长,卷学习、比分数,放大了孩子的焦虑。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也没能够及时发现。”市人大代表陈丽珊提到,这主要是家长对孩子心理问题缺乏关注。对此,她建议加强家长心理知识方面的提升,开展心理知识普及课程等。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陈丽珊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同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制定科学规范的心理辅导干预流程和标准。市人大代表柳如意则提议,将新型心理疗法——艺术疗愈引入学校的美育教学中,通过音乐、舞蹈、绘画、手工等多种艺术进行非语言表达,帮助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压力。

  市政协委员姜德国呼吁,尽快设立温州市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依托公立三甲精神专科医院力量,建设集学生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心理健康筛查、远程会诊、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实体场所,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编织防护网。

  市政协委员董建福建议,适当增加青少年的户外活动,特别是高质量的体育运动,缓解学生在学业、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和焦虑:“我相信在阳光之下,青少年能够更加阳光。”

  部门展望>>>

  推进“温心健康”工程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关注青少年的“小情绪”,让“花朵”向阳而生,是每个家庭的心声,也市全社会共同的期盼。如何更好地编织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我市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

  温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市于2022年启动“温心健康”工程,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近年来,我市聚焦“大体系、中坚层、小网格”体系,成立“温心健康守护联盟”,形成“教育为主、部门配合、基层包联、社会参与”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

  2025年,我市教育部门将高质量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工程,做大做强“温心健康守护联盟”,优化“1+12+N”区域学生心理服务阵地,健全大中小学心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全市域深入推进“导师团制+基层包联”双闭环和“心理副校长”工作机制,建强“医疗+教育+社会”三支心理服务队伍,织密“校内+校外”网格化管理,提升对困境青少年的心理服务质量与关爱力度。同时,着力打造50个校园心育服务一体化建设典型案例,持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筛查、干预机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教育,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原标题:关注青少年的“小情绪”,让“花朵”向阳而生

  家校社合力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