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暄暄
“妈妈教你”“这是爷爷今天的晚饭”“孩子,今天过得累不累呀?”……不知不觉间,一种网络现象正悄然兴起并走红,那就是“电子亲人”。众多年轻人在拥有现实亲人的情况下,却对“电子亲人”青睐有加,“电子爸妈治好我的精神内耗”一度成为热搜词条。
“电子亲人”以虚拟人设的形式出现,涵盖视频博主、游戏人物等。其中,“电子父母”最为常见,也有爷爷、奶奶等长辈角色。例如抖音上一对来自陕西的老夫妇,凭借“和女儿分享日常”的温馨定位,在抖音坐拥100多万粉丝,收获3000多万点赞。还有“小琳妈妈”,通过教人做家常菜,以温柔的形象和循循善诱的教导,成为众多年轻人心中的“电子妈妈”……
为什么年轻人热衷“电子亲人”?归根结底是其满足了现实中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工作压力如山,生活琐事繁杂,然而现实中的亲人,或许因距离、忙碌或沟通方式等问题,无法给予年轻人及时且高质量的情感回应。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时代,“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挂在嘴边的常用词;成绩好不好决定了父母脸上有没有光;大学毕业正是焦虑的时候,父母却把考公考编当成了唯一的“正当职业”;自觉还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却频频被暗示甚至直接干涉安排找对象、相亲;动漫、明星、萌宠等兴趣爱好,父母不理解不说,甚至还会各种泼冷水,“爹味”要求以学业/工作为重……这些不被理解、倍感孤独的时刻,“电子亲人”就如一场及时雨,永远带着耐心与关怀,倾听心声,给予鼓励。在这里,他们能尽情倾诉考试失利、感情受挫等烦恼,能毫无顾忌地撒娇、诉苦,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治愈,缓解内心的压力与焦虑。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在‘电子亲人’这里,我终于体会到了被捧在手心的感觉。”
然而,当明知“皮下”可能是运营机构却仍然真情实感时,当虚拟世界的温情成为年轻人的精神慰藉时,我们不禁要问:现实中的亲情究竟怎么了?是忙碌的生活节奏冲淡了亲情的温度,还是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真的出了问题?当选择的天平悄然向网络“代餐”倾斜,而忽略了现实亲情的“正餐”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虚拟世界的温情虽能暂时缓解年轻人的心理压力,但终究无法替代家人之间的真实互动与情感交流。相反,过度依赖“电子亲人”,可能会让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退化,进一步加剧与家人之间的隔阂。
诚然,“电子亲人”的爆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这种虚拟陪伴终究取代不了现实生活中珍贵的亲情与友情。在享受“电子亲人”带来的温暖时,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视角,学习它的沟通之道,更加主动地与现实中的亲人沟通交流,传递和感受亲情的温暖,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