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山村灯火里的守望者新年心愿:花灯点亮挑灯非遗民俗

日期:2025-02-10来源:温州网作者:温州台风网台风路径图最新

欢欢喜喜闹元宵,过完十五过完年。正月十五闹花灯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在瓯海区周岙村每逢正月十三全村举行挑灯巡游的民俗活动。今年正月,67岁的省级挑灯非遗传承人周作平租用自家门口河对岸的一块空地搭建临时展棚,将这些年精心制作的花灯向村民免费展示,给灯火里的山村增添了一份别样喜庆与欢乐。

精美花灯点亮山村年味

正里的周岙村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家家户户门前张灯结彩,红绸高挂。驱车经过周作平家门前一座水泥桥时,远远地看到河对岸一个蓝色的大棚,边上聚集不少村民。

周作平是地道的周岙村村民,主业是乡村医生,在家里开设诊所。因为对花灯的热爱,他还努力成为省级挑灯非遗传承人,业余制作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美轮美奂的花灯。新年向村民展示花灯、传递美好祝福,也是周作平一直以来的心愿。今年他终于得偿所愿,为花灯觅得了一方展示天地。正月初九,当他将花灯布展完毕后,立即吸引了不少老人孩子扎堆观看。

由于面积所限,五十多平米的大棚内大约摆放着他精选出来的五六十盏造型、大小、色彩不一的花灯。这些无骨花灯和纸山花灯,造型精美,细节繁杂,都是周作平的心血之作。其中有不少熟悉的本土题材作品。瞧那江心屿东塔,塔身镂空花纹、精致细腻,西塔飞檐翘角、碧瓦闪耀,矗立在同样唯美的江心寺两侧,整件作品古朴雅致中透着端庄肃穆,在内部黄色的LED灯光折射下,晶莹剔透,更显富丽华贵。泽雅当地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四连碓”,不仅工艺精巧,还会进行捣刷作业,着实让人惊叹不已。“这是我去年刚做的作品,为了宣传泽雅的造纸历史文化,这个设计我思考了很久。”这些作品很好地展示了周作平的巧手技艺和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边上不少村民一边观看,一边忍不住啧啧称赞:“真了不起!”

小小花灯撒播非遗种子

据当地记载,周岙挑灯最早可追溯至明永乐年间,现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浙南地区保存较好的元宵灯会民俗活动,2016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作平自幼受到祖辈扎灯艺术的熏陶,对花灯制作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不满20岁的他就开始跟着村里老人做灯笼。40年过去了,周作平已然是村里公认的扎灯技术最好的工匠之一。为了撒播非遗的种子,他还经常去当地学校里教授孩子们学做花灯。

在周作平的诊所里最里面办公室的桌子上摆放着制作花灯的纸张及工具,边上还有一些半成品及成品,这是他为正月十三挑灯节准备的。从正月初二开始,周岙村家家户户村民就开始扎制各式花灯。周作平每年也都要制作百余盏灯,送给亲朋好友及左邻右里年幼的孩子们。今年是农历蛇年,他特意设计雕刻了蛇的图案。那灯笼上的蛇,优雅地盘绕身子,傲首地吐着信子,看着活灵活现。

据周作平介绍,制作这小小灯笼前后得经过十余道工序。首先画好图纸,再刻纸、剪纸、粘贴、晾干、熨烫等工艺,再让灯笼成型,最后布置LED灯,这才算完工。“今年感冒的人很多,诊所工作有点忙,到现在才做了六十来个。”说话间,一名邻居带着小姑娘敲门来要灯笼。

让花灯宣扬挑灯非遗民俗

这些年,周作平一直积极参与周岙挑灯民俗活动,精研挑灯核心技艺,致力于传承和创新。他不仅在传统花灯的基础上制作周岙无骨花灯,并且还采用泽雅屏纸来制作,将纸山文化进一步融入花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作品获奖不断,《阖家欢乐》入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十四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大赛;《周岙挑灯》荣获2015年“非遗薪传”——浙江纸艺彩扎精品展优秀展示奖;《宫灯》荣获2017年浙江省民间文艺“映山红奖”灯彩大赛铜奖;《玲珑宝塔》入选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映山红奖”灯彩大赛等。2018年,周作平还被评为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周作平诊所二楼和三楼的房间里悬挂许许多多盏大大小小的花灯。这些年,他每年都精心创作一定数量的周岙挑灯作品。花灯越积越多,没地方摆放只能挂在家里或者装入纸箱码放地上。只在偶尔遇上当地民俗活动时才拿出来展示。就如那目前河边棚里展示的花灯,在正月十五过后也会重新尘封在这里。

周作平的心中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不远的将来,在当地能有一个真正容纳展示这些花灯的场所。让它们成为山村最美丽的灯火,助力传扬周岙挑灯这项非遗民俗活动。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67岁村民精选60盏花灯办个展

记者赵小娴文/摄

实习生方亦好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