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飞来峰丨把握穿越周期的力量

日期:2025-02-11来源:杭州有哪些大学作者:杭州口腔医院

人勤春来早,全省新春第一会已吹响了鼓足干劲、真抓实干的号角。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加力的正向效应巩固显现之年。虽然外部环境条件变得更加复杂,中国经济惯性发展路径也在发生改变,处在承压调整的关键时期,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前提下,经济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的大趋势没有变。广大企业需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着眼中长期,开拓新周期,抓住新机遇,在各自行业和领域中做好顺周期增长的扩张力量、逆周期调节的向上力量、跨周期穿越的先行力量。

一是把握好不确定变化中的确定性任务,坚定向上发展信念力。

变化是永恒的,变化并不足惧。当前经济遇到的新情况新挑战,是高质量发展中成长的烦恼,是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问题,是转型创新发展中面对的必然挑战。从全球经济增长态势看,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影响经济的格局下,世界经济合作与分裂焦灼,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上升,增长减速、发展分化的风险和挑战有增无减,全球局势仍面临多重挑战和不确定性。

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任务的坚定推进,我们必须看到,在不确定变化中,中国干好自己的事情的决心没有变,中长期发展有利的条件没有变,经济向上向好发展的基础没有变。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仍将是全球增长的最大贡献国。我们依然具有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增长在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巨大的内需潜力;我们依然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不少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已处于国际前沿;我们宏观调控“工具箱”里依然有较多政策储备,这些都是我们经济向上向好的最大底气。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对于广大企业而言,与其更多纠结于能否把握不确定的外部变化,不如在自身发展中努力,坚定国家昌盛的信念,坚定向上发展的信心,在世界经济格局重塑中,从被动顺变迈向主动识变,从应激应变迈向引领变革,做自己确定有把握的事,做难而正确的事,这是经济向上发展的最大机会,也是企业向好发展的最大机会。

二是把握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相互支撑,锻造国家战略执行力。

近年来,经济运行中宏观数据和部分企业、个人的微观感受呈现“温差”,这一方面由于周期性调整中地区分化、产业分化、企业分化所致;另一方面,因为总量加总平均后,容易掩盖个别微观主体的发展之难。这种反差,还有一个内在原因是,有为的国家宏观战略、政策调整转向和有效市场决定下的微观主体行为调适未实现同步。

尤其是全球竞争环境和逻辑快速变化之下,企业行为因为路径依赖并没有根本性转变,企业战略和扩张逻辑变革滞后于大战略、大趋势的变化。为适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应对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的兴起,2020年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展战略发生深刻调整。这样的转变是全面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企业而言,宏观战略转换,意味着多重变革:一方面,既要适应更细分、更多世界市场区域的竞争,提升产品差异性和服务竞争力,面对更多同质的国内外同行差异化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外部技术遏制约束,有更强科技竞争力和创新力,摆脱对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同时,还要适应更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面对统一大市场的政策体系,优化生产力投资布局。显然,这与原来高增长、单维度规模扩张时期的发展截然不同。

落实国家战略,离不开微观主体支撑,尤其要改变企业习惯在外部需求支撑下的扩张逻辑,加快适应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制度方向,实现内外部市场渠道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适应国内品质消费升级和提升外贸业务抗风险能力并重的能力。量大面广的外向型企业,如何把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最大制造国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国际国内能力一体、战略一体、机遇一体的市场竞争力,探索在更趋恶劣外部环境下,既不丧失国际化发展竞争力,又能在内外市场竞争中找到稳定锚点、灵活切换,提升资源配置力、全球辐射力、国际竞争力,增强“话语权、定价权、规则权”,形成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综合新优势。显然,这既是新的考验,也是新的机遇。

三是把握好新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的有机转换,顺势发展先进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是涉及所有企业的战略和政策导向。条条大路通罗马。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只高科技、高端化一途,绿色化、数字化甚至要素配置市场化都能实现产业新质化。就如占了我们经济比重百分之十几、处在调整期的房地产业,也完全可能在新质生产力中有一席之地。因为老百姓认同的好房子、新房子一定是智能化、绿色化、装配化的新质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它仍是我们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衣食行游购娱领域都有大量这样的例子。新质生产力的先进,不独是技术先进,现实生产力只要它能向前一步,是市场需要的、能实现创新改进并盈利,又再创新投入生产循环的,都可作先进生产力看。一语概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所有企业、所有行业皆可有为。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一些行业市场高度内卷的本质,是相当部分企业走的还是顺周期规模扩张道路,没有适应逆周期差异化竞争的变化。广大企业完全没有必要陷入“囚徒困境”,做零和博弈。市场逻辑虽然有赢者通吃趋向,但可持续地看,商业逻辑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互利共赢。尤其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和平台企业,不要吃干榨尽,要把握新与旧、增长与收缩的平衡,有舍有得,给中小企业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留发展余地,抱团发展、链式发展、生态发展,做专精特新的产业生态赋能者、做自我节制的平台生态赋能者、做引领规则的行业生态赋能者,敢于做行业最难的事,把企业增长、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在合理竞争中实现共同繁荣。

四是把握好供给引领需求和需求激发供给中的人口逻辑,增强成就人的发展力。

人是发展的关键,是创新的依托,更是发展的目的。人口这个慢变量近些年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中国社会正面临一场深刻而持久的人口转型,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叠加,必然带来供养负担加大、人力成本的攀升以及与人口增长相关供给和需求变化。但必须认识到的是,人作为供给要素,是发展手段,能改变供给,引领需求;作为需求主体,是发展目的,人的消费也是人的再投资,能激发供给创新。对国家而言如此,对企业更是如此。人口变化这个企业发展外生变量,换个角度看则是机遇。根据《中国养老产业白皮书》,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国家也已从银发经济和延迟退休以及鼓励生育养育等方面作出部署,对冲这种变化的负面效应,激发正向效应。

更积极的一面是,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素质红利并没有改变,每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STEM)毕业生数量超500万,全球领先。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5亿,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全球最大。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升至1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

不看到这些决定性积极因素,是不全面的。人口变量变化若成为发展的问题,一定是发展认识出了问题。对广大企业而言,除了聚天下英才用之之外,未来需思考三个问题:第一,如何顺应人口中长期结构变化,抓住服务不同人群的新市场机遇,开启企业发展新蓝海?第二,如何顺应人口演变阶段特征,创造更高质量就业岗位,也为企业催生更多市场需求?第三,如何顺应技术替代劳动变革,把握好产业创新升级节奏与领域,避免高效率技术迭代应用过快带来大规模结构性失业,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和劳动力黏性,用好现有人力资源素质红利,让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与技术驱动相匹配,实现产业人才递次升级。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