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刚过,站在平阳县昆阳镇上林垟村的田埂上,金色的阳光抚过黄灿灿的稻茬,孕育着春天新的希望。种粮大户伍思树站在田埂边,掰着手指数日子:“种子拉来了,接着就要买化肥,元宵节一过就得开始保养机械,这样春分前后就能开始播种了。”
伍思树,温州种粮大户里的“明星”——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平阳新科家庭农场负责人,在平阳率先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了从传统农耕到全程机械化种田的转变。如今,“90后”大学生伍彬彬接过父亲的衣钵,回乡种田,成了“能用数字种田”的“新农人”。
一对种粮“父子兵”与一片农田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
“那时候,翻地、施肥、除草,全都要靠人力。一年忙到头也只能勉强糊口。”伍思树回忆起曾经上林垟村农田里满是弯腰劳作的背影,感慨万千。
能不能让种田人轻松点?怎么把产量提高上来?
伍思树首先想到了借助机器的力量。作为村里较早拥有手扶拖拉机的人,他在用半机械化农机种田的实践中,深深感受到“钢铁黄牛”对增产提效的好处。2004年粮食直补政策落地后,他又果断购入1台拖拉机,并从农机站租赁了一批收割机,成为村里有名的“机械化先锋”。
“但我是个‘土专家’,只会种田。”伍思树笑道,“真正的‘智慧种田’还得靠懂数字化的年轻人。”
大学毕业后,儿子伍彬彬就被父亲“喊回来种田”。
别看他现在一人可以轻松管理千亩农场,刚开始种田时,这位“农二代”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
学习驾驶拖拉机时,他因方向盘沉重、频繁溜车屡屡受挫,苦练一个月才考取驾驶证。面对选种、施肥等技术难题,他白天在田间实践,晚上参加农业培训,到杭州考取无人机驾驶证。
“我父亲和我爷爷都是‘靠天种田’,到了我们这代,要借数字化东风,靠科技种田,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抢抓数字化和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风口,伍彬彬先后引入植保无人机、流水线育秧设备等,实现育秧、插秧、收割全流程智能化管理。2023年,新科家庭农场入选浙江省首批共富家庭农场典型,全年提供植保服务9万余亩,辐射周边乡镇,带动小农户亩均增产20%以上。
在伍氏父子带动下,上林垟村村党委牵头整合土地资源,通过集中流转将本村2500亩农田扩展为跨8个村的“塘河粮仓·万亩田园”,粮食年产量达1.2万吨,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农户增收,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随着全程机械化铺开,上林垟村还建设了粮食烘干中心、育秧工厂,成立“庄稼医院”,邀请专家在线指导种植难题。5架无人机确保农药精准喷洒,避免土壤污染。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农田墒情,预警病虫害。
从“半机械化”到“全程数字化”,稻浪承载着丰收的喜悦,也勾勒出共同富裕的坚实底色。伍思树说,最近很关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或许不久的将来,农场里都是机器人在作业了!”
记者手记
好“丰”景需要新农人的新花样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史记》中这句话道出了农业的重要性。在采访伍氏父子时,伍思树最常说的是:“粮食种得越多我心里才越踏实。”
新时代的好“丰”景需要新农人的“新花样”。当数字浪潮席卷田野,北斗导航的农机在阡陌间精准耕作,农业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着万里沃野,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伍彬彬”成为“种粮新星”,用智慧种田种出共富风景。
原标题:一对种粮“父子兵”的装备升级之路
从“只会种田”变智慧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