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四,鞭炮轰鸣,烟花璀璨,伴随着激昂的鼓乐声,一条壮观的龙灯队伍蜿蜒“游”进温州乐清东门村,吸引周边村民和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热闹非凡。
每逢元宵佳节前后,乐清各地都会自行举办首饰龙与龙档的游行活动,一般会直接称为“划龙灯”。完整的龙灯巡游队伍需以打火球开路,之后是首饰龙,饰金漆的黄杨木雕龙档垫后。沿途路过香案会停留举行仪式,提着灯笼的老师傅用方言诵念祷词,祈福纳祥。
首饰龙起源于明末时期,长5米,高3米,宽2米,龙身分四层,有80多个楼阁、亭台,浓缩《封神榜》《西游记》等80多出戏,有近300个形态各异的古今人物在其中手舞足蹈。首饰龙每三年更换一次,在活动的最后一天,村子里会把首饰龙送到空旷处,用火焚烧,烟消云散,寓意“驱邪避魔,除旧迎新,送龙上天,祈求安康”。
首饰龙后面就会跟上龙档。乐清龙档由板凳龙发展而来。全长三十余米(每档77厘米),由多节木板连接而成。过去的龙档作成凳型,由多人扛在肩膀上巡游。现在大多会加上轮子,能轻松许多。每节的中间会有一盏灯笼。多位黄杨木雕高手也曾献技于龙档,雕刻历史故事人物、花鸟走兽,使之传承至今,与首饰龙一并成为乐清的非遗文化标志。
今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东门宫文昌庙再次举办龙档、首饰龙灯巡游活动。每天下午五点开始,从东门宫启程,沿着不同的路线上街巡游。据介绍,此次活动约有180位志愿者参与,仅龙档就需要72人共同拉动。从2009年开始,东门村恢复了这项传统习俗,划三年停三年,长期使用的龙档耗资30多万元,每三年换一次的首饰龙花费约10万元。
村干部黄俊杰坦言,尽管这两年逐渐有年轻人加入巡游队伍,但了解习俗的大多为老人,传承工作仍任重道远。他计划创新巡游形式,增加鱼灯、滚龙灯等装置增强互动性,希望有更多外界人士也能喜爱上首饰龙与龙档。村民尔东是位自媒体博主,这两年,他在各个网络平台上积极宣传村里的这项习俗,受到许多人的关注。
原标题:乐清非遗龙出没“游”进乡村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