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昔日垃圾填埋场将"变身"体育公园 地下这些"黑科技"功不可没

日期:2025-02-14来源:宁波诺丁汉大学分数线作者:宁波天气预报15天查询当地疫情

堆体上覆盖防渗膜。

  曾经,宁波市海曙区铜盆浦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城市的一块“心病”:垃圾堆积成山,垃圾渗滤液肆意横流,每到夏日,臭气弥漫、蚊虫肆虐,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然而,当记者踏入这片区域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喜。曾经的垃圾山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土地。虽尚未建成体育公园,但已能想象未来这里的热闹与活力。曾经令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填埋场,是如何实现这一蜕变的?垃圾产生的臭气、污水,又是如何处理的?近日,记者来到现场探访。

监测设备及智慧展厅。

  破解300万立方米生活垃圾的环保难题

  据介绍,海曙区铜盆浦生活垃圾填埋场建于1985年,1987年投入使用,承担着当时整个宁波市的生活垃圾填埋重任。2001年封场后,环保问题却一直如影随形。2020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关于该填埋场环保问题的信访件,2023年3月,该填埋场被纳入省级重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

  海曙区委、区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全面协调整治工作。经测量,该生活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约420亩,堆放垃圾体量多达300万立方米。

  “整治初期,最大的挑战是资金和技术难题。”一名专班负责人回忆说,“这么大的填埋场,要彻底整治,需要大量资金和专业技术支持。”

  为此,海曙区积极筹措资金,累计投入3.2亿元,先后委托宁波市环科院、生态环境部固废与化学品管理中心、中国环科院进行场地调查、编制报告,并通过了省级专家评审,同时联合多部门,启动铜盆浦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治理工程。该工程于2023年9月启动,计划于2025年7月竣工交付。

  目前,该填埋场生态治理工程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

渗滤液处理站。

  运用“黑科技”,科学整治见成效

  在整治过程中,专业人员对填埋场进行全面的现状调查,对垃圾堆体进行了全面检测,了解其成分、结构等,为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那么,垃圾填埋场关停时堆放的300万立方米垃圾,如何处理才能保证不危及周围的土壤和生态环境?

  “经过对垃圾填埋场的全面检测,我们发现经过20多年的自然降解,现存垃圾中有机物含量仅为3%-5%,对环境的危害已经大大降低,但完全降解仍需要时间。为此,对垃圾填埋场实施整体封场,采用水泥搅拌连续墙、柔性防渗等先进工艺,在场地四周建设垂直阻隔墙,堆体上方覆盖保护膜,实现场内污染物完全封闭。”铜盆浦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治理工程环保总工张坤介绍说,“同时,我们将持续对场内的废气和渗滤液进行收集,经过环保处理达到国家标准后,纳入市政污水管网。”

  记者了解到,这些垂直阻隔墙平均深度超20米,相当于7层楼的高度。墙体深入地下不透水层2.5米,目的是防止垃圾渗滤液及接触的地下水影响周边水体。

  垃圾渗滤液,即俗称的垃圾“臭水”,是垃圾环保处理的关键。据悉,垃圾填埋场附近建有专门的渗滤液处理站,对渗滤液进行收集和处理,确保达标排放。“从目前处理效果看,经过环保处理的渗滤液水质清澈,COD、氨氮等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张坤说。

  为了对填埋场各项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实时监管,在填埋场周围还设置了8个视频检测系统和在线监测设备。“通过数字智慧平台,可实时掌握各个监测点的环境数据,为后续的运维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张坤表示。

  优化规划,打造体育公园新地标

  如今,铜盆浦垃圾填埋场的整治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而今后的规划更令人期待。

  据悉,今年该填埋场将动工建设体育公园。“我们计划打造一个集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体育公园,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需求。”海曙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园将配备多项体育设施,如篮球场、足球场、健身步道等,同时保留部分绿地和休闲区域,让居民在运动之余,也能享受自然的美好。”

  待体育公园建成后,不仅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生态环境质量。海曙区打造的垃圾填埋场生态化治理“样板”,也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助力城市迈向更加绿色、宜居的未来。

  宁波晚报记者周科娜刘波 通讯员黄佳宁杨金球文/摄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