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会“理财”?
你可别小瞧了他们。“理财”一词最早见于《易·系辞下》,我国宋代以后成为经常使用的经济范畴。
不仅是古代民众,连国家都有“理财观”。
800多年前,温州人郑伯谦就专门写了一部经济学专著《太平经国之书》传世,这是我国古代可考证的第一部会计著作。书中把“财”定位到立国之本的高度,为当时国家会计制度、财政管理等制度和方法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他认为“理财”中必不可少的便是监督环节——倒是与现在异曲同工——只有监督者相对于被监督者有“相临之势”,监督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宋代郑伯谦所撰《太平经国之书》
出书论述会计之重
永嘉之学十分注重研究当时朝政的财政、经济、军事等实际问题,被称为重视经世实用之学,或言“功利之学”。
郑伯谦继承、发扬了永嘉学派之学风,致力于财政、经济等实际问题的研究。而他留下的经济专著《太平经国之书》11卷,为汉唐以来私人刊行专事研究财政经济问题的少有著作。
《太平经国之书》取刘歆“周公致太平之迹”语为书名,故曰“太平经国”。全本书共十一卷约五万余字,卷首有四种官制图:成周官制图、秦汉官制图、汉官制图、汉南北军图。
第一卷为教化、奉天、省官、内治、官吏、宰相;
第二卷为官民、官刑、揽权;
第三卷为养民、赋税、节财;
第四卷为保治、考课;
第五卷:宾祭、相体;
第六卷:内外上、内外下;
第七卷:官制、臣职、官民;
第八卷:官卫、奉养;
第九卷:爱物、医官、监酒;
第十卷:理财、内帑;
第十一卷:会计上、会计下、内治。




卷首四种官制图
该书系以南宋《周礼》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理想的制度,且以它为尺度来衡量秦汉以来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法令。
书中依据历代的兴衰教训,阐明重视会计工作的朝代,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就会好转,人民富足;无视会计工作的朝代,便会国家财政困顿,贪污腐化现象滋生,国计维艰,民生倒悬。总而言之,失会计者,失财政;得会计者,得财政。会计乱,则经济乱,会计得治,则经济得治。

《周礼》
其中,对于理财,郑伯谦在《理财》一章中说:“周之理财,理其出而已矣,非理其入也。理国之财而已,非理天下之财也。”
也就是说,《周礼》中理财,“理”的是财物的使用支出,而不是收入;“财”指的是国家之财,而不是天下之财。其根本的指向在于通过对政府财物支出行为的合理节制,从而避免财物的无序和过度使用而导致的苛待虐取百姓行为的发生。
那么如何“理其出”?主要有三点:一是财物的支出使用要经过多个环节,避免一个职位来统管;二是建立分工明确的财物收支官职;三是各环节之间构成既协作又监督的关系。
郑伯谦在《周礼》的基础上,更近一步提出:要为天下理财。他认为,国家之财是以天下之财作为基础的,因此国家对于财物的收取应当在充分了解天下百姓之财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才能做到“若其有余,则输官之数必不容其亏;若其不足,则输官之数必不取其盈”。
理财最终目标是民生问题
理财的目的是为国家聚敛财富?非也,最终指向的还是民生问题。
郑伯谦心中理想的理财制度并非指向“取民之财”,而是“正惧其病民之财也”。
他还较早提出“失业”问题,认为理财只为富国,不可“求民太甚”,而是主张“与民为生”。
在郑伯谦看来,“与民为生”即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为民众的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而不是体现在某一个方面的保障上。他在文中写道:“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使之相养相,生如是足矣。为之比闾族党州乡,为之邻里酂鄙县遂,为之沟洫浍川畛涂道路以安其生。为之祷祠医药之政,为之赒救补助之法,以卫其生。如是又足矣,而犹以为未也。谓王畿之内皆齐民,而未有特富者,生生之具,虽以粗给,而祭祀丧纪,犹有所不足,而取于常数之外,于是九职之任颁焉。虽臣妾闲民,皆不敢遗,而亦必有以厚其生。”
也就是说,“好”的政治绝不仅仅是保障民众的日常生计、医疗健康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还应满足民众其他方面,诸如进行祭祀丧纪等伦理活动的需求,即不只是保民生,还要“厚其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就是不断地为民众创造各种可能的收入来源。
当然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那有没有一个容易实现的标准呢?
有的,那就是“民自为生”——“不反其本,方更图易令,以求丰财,上之公卿大夫,下之百司庶府,中外之学士大夫,日夜讲求理财之策,民何以足,而国何以堪邪?先王之事,吾诚不敢以望后世矣。无已,则听民之自为生乎!”
也就是说,如果民众在其他地方上能有获取收入的可能,就不要去堵塞,要任“民自为生”,而不要让民众“无以为生”。这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税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其实,郑伯谦的《太平经国之书》更多表达的是政治经济学倾向,而非具体意义上的会计方法。他在履践永嘉学派的务实精神、富国爱民的朴素会计思想和追求工作实效的作法,在中国古代属于一个异数,可以从中一窥永嘉学派的独特魅力。
无传记仅存一书
此人颇为神秘
郑伯谦可能你不认识,但他的哥哥郑伯熊,只要了解永嘉学派的人,绝对听闻过。
南宋时,永嘉学派与朱熹理学派、陆九渊心学派鼎足而立,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著名哲学流派。

永嘉学派代表人物
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在《温州新修学记》中引郡守留元刚之言曰:“故永嘉之学、必兢省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而郑承于后也。”
周,指的就是周行己。郑,便是郑伯熊。
在周行己去世前一年,也就是1124年,永嘉人郑伯熊出生,长大后私淑周行己,深受关洛之学影响,学术体系由理学转向事功,并发扬光大。
郑伯熊的胞弟郑伯英,也是永嘉学派著名学者,与其兄齐名,人称郑伯熊、郑伯英兄弟为大、小郑公。据《宗元学案·周许诸儒学案》载:“乾淳之间(1165-1189),永嘉学者连袂成帷,然无不以先生兄弟为渠率。”意思是说,乾淳朝二十多年来,作为永嘉学派先驱者的郑伯熊兄弟,带领众多的永嘉学者,研究学问,宣扬事功,为永嘉学派的开创贡献了思想精华。

郑伯谦关系图谱
那么,郑伯谦是何许人也?他便是大郑公的从弟,字节卿,生卒不详。虽然在《宋史》中有所提及,但并没有单独的传记。宋绍熙元年(1190)进士,历官修职郎,衢州府学教授、知阳山县、嘉定末年出任知临江军州事等职(明隆庆《临江府志》),晚年入道,号金华洞元天璧壶道人。
他所流传下来的著作仅有《太平经国之书》一种,也非全本,其点校本收录在周梦江所整理编辑的《二郑集》中。
无传记,仅存一书,就让郑伯谦显得有些神秘,不知其详细的生平情况,亦无法全面了解他的学术思想。但从他家族的学识渊源来看,不难猜想郑伯谦应该也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
特别是《宗元学案·卷三十二》将郑伯熊与郑伯英合传外,还将郑伯谦列为“家学”,可见他也是永嘉学派中人,思想上一脉相承。
原标题:中国第一部会计著作!800多年前温州人写的这本书告诉你什么叫“理财”
参考资料:
《一种儒家的经济学———郑伯谦“理财”思想探析》唐纪宇
《浅谈郑伯谦的会计思想》王雄
《永嘉之学从理学转向事功的前兆是什么?》高远
《永嘉学派的先驱者——郑氏兄弟》谷峰
《郑伯谦及其<太平经国之书>的历史影响》梁瑾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