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区域战略博弈的主战场。
去年11月,浙江召开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重点是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其中一篇就是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更多企业走到创新一线。
打通融合堵点
科技和产业,一直存在“两张皮”现象,这是因为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角色定位、工作性质、目标导向等方面具有本质上的差异。
如何让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省经信厅副厅长何国强认为,关键在于高水平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在白马湖实验室,多项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成果持续涌现,“把论文写在车间、写在一线”成为很多科研人员的真实写照。上午还在白马湖实验室头脑风暴,下午便赶到浙能集团兰溪发电公司实地验证……在高校、科创平台与企业间来回跑,这是浙江工业大学能源与碳中和科教融合学院副院长张士汉过去一年的生活常态。
作为一名“捕碳高手”,张士汉把主要战场放在了企业。在浙能兰溪发电公司,张士汉等技术团队协同联合攻关,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三分之二用于矿化养护加气砌块,三分之一用于压缩液化制取食品级干冰,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打破“先做科研、再产业化”的传统路径,白马湖实验室“反向操作”,先定产业方向,再定科研任务,有效推动科研成果从1变成10、再变成100。白马湖实验室科研管理部部长寿春晖介绍,类似捕碳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有80多项,都是实验室从企业调研摸排得来的。
打通研产痛点堵点,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联合展开科研攻关,正是我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力方向之一。
一方面,培育更多的产业科技创新组织。
绍兴市上虞区建立了国内新材料领域首个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化中试平台,企业中试项目落地一般需要15至18个月,而在这里只需3至4个月。据悉,为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我省今年将培育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10个,新建省级制造业中心5家。
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企业出题、机构解题、市场阅卷”新机制。
走进云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部制造中心,15条产线齐头并进实现量产。企业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之江实验室的鼎力支持,双方共建新型算力中心联合实验室,共享算力资源、共建应用场景、共研硬核科技,实现了双向奔赴。
探索资源共享的新模式新机制,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长久之计。
梯度培育企业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有上千万市场经营主体,不同的企业对创新有着不同的需求。对此,浙江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改革,构建以雄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创新主体培育雁阵,呵护各类企业尽情成长。
首先,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一马当先。
海盐县沈荡镇的猛凌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去年新上榜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家企业从小五金起家,如今转型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其研发的转向节钢套是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
浙江产业根基深厚、土壤肥沃,天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的温床。这些企业往往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各地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去年7月,浙江正式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指导各地分层筛选建立培育库,引导企业对标提升,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0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3家。其中,去年新增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数量居全国第一。
其次,在国内外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需重点扶持。
2019年起,浙江实施“雄鹰行动”和“500强倍增计划”,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截至目前,我省雄鹰企业队伍增至118家,其中制造业占了大头。
雄鹰企业是勇于创新的排头兵。从去年新上榜的企业看,创新能力普遍很强,比如网易、宇视科技、士兰微、水晶光电、阿里巴巴等数字经济企业以及九洲药业、普洛药业等生物医药企业。这些企业或是掌握核心技术,或能破解行业重大技术难题,对于产业链自主可控具有重要影响。
不难看出,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梯队,帮助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更好地获得相应资源和支持,正是鼓励更多企业投身创新一线的“最优解”之一。
构建创新生态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单打独斗,核心在于构建开放的创新生态。
蛇年春节,DeepSeek登顶多国APP下载榜,宇树科技机器人惊艳亮相春晚舞台。外界羡慕“杭州六小龙”,不仅仅是因为浙江肥沃的创业创新土壤,更重要的是开放的创新生态。
“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开放创新,高水平的创新也一定是在高水平的开放中发生的。”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认为,创新浙江要走在前列,必须打造更开放更共享的创新生态,吸收一切先进的观念、知识、人才和方法,才有可能在不进则退的创新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开放创新生态的获益者。这些年,新和成和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江南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并成立前瞻性化学技术研究中心,开展面向前沿的化学和发酵研究,让企业立于行业不败之地。
在创新生态中,企业、高校、平台都不可或缺。当下,浙江重点向平台建设发力,高水平打造高新区2.0版,使之成为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的关键载体。
前不久,178个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出炉,宁波高新区首次跻身全国前十,创历史最好成绩。论面积,宁波高新区只是个“小块头”,但为何能创出“高能级”?“高新区拼经济,拼的就是创新。”宁波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一组数据最为直观:目前,宁波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千家,这意味着,高新区以宁波全市0.37%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九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扎堆,相中的就是平台能级。宁波高新区引进共建9家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了全市三分之一的重点研发机构、三分之二的检测认证机构和二分之一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此外,浙江还启动了新一轮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集中补齐细分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缺失的短板。
比如自动驾驶,行业面临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系统稳定性等技术瓶颈,而单靠某一家企业很难完成技术突破。在杭州,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先后承担省级研发项目5个,研发了智能线控底盘、底盘域控等关键技术,为自动驾驶和智慧出行奠定了科技基础。
目前,浙江已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1家,主要集中在新材料、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有助于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