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吉旺
人类语言的演绎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历史。美丽的中国地大物博,山海湖泊遍布,同时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语言文化丰富多彩。
乡音亲切,乡音是一个地域的根基,是该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该地域的历史变迁。陈一兵十年前编著了一本《宁海话》,一版再版。2016年起,他续写七载,增删八遍,历尽艰辛,一部承载宁海方言历史的《宁海方言典藏》即将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兵默默地在做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该工作不仅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且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方言能拉近人的距离,能凝聚人的力量,更能吸引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一大批乡贤为宁海的发展出金点子、银点子,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影响着宁海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繁荣程度。
陈一兵的《宁海方言典藏》,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洋洋洒洒90万字,蔚为大观。引论部分近5万字,主要论述宁海话的前世今生,把宁海分成上路、城里、东路、东北路、北路五个片区,论述五个片区之间的不同特点;收录13900多条词汇,50万字,这是典藏的主要内容;收录日常短语97条,经典谚语560条、歌谣91首、谜语90则、散文7篇。可以说,典藏基本上把宁海话囊括其中。典藏的最大特点是用国际音标注音,而且配有二维码语音朗读,用手机扫一扫,就会飘出您所熟悉的乡音,便于孩子们学习式微的宁海话。
知识越是渊博的人越是谦虚低调,陈一兵即是如此。这本书由于内容丰富翔实,完全符合典藏要求,上海两位审稿的吴语专家建议用《宁海方言典藏》冠名。一兵认为自己是业余的,顾虑很大,我鼓励他大胆接受专家建议,要敢于比肩权威,目标定得高一点,才会有更大的动力,才会精益求精,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陈一兵继承了很有文化的老干部父亲——陈去生先生的衣钵,酷似其父的秉性中有一股不服输的牛劲!做了常人不敢做、不愿做或做不了的事,填补了宁海文化史上的一大空白,让人意想不到甚至刮目相看!
陈一兵的《宁海方言典藏》为宁海的古今架起了桥梁。宁海话,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在这里我不再一一举例,书中有详细的介绍。宁海话和普通话有极大的差别,一句“尔侬,我侬”,我的读小学的双胞胎孙子就听不懂,他们问,爷爷,你在讲什么英语啊?什么叫“尔侬,我侬”?我对孙子说,这是宁海话,“尔侬”,便是你,“我侬”,便是我自己。双胞胎孙子笑了。
古往今来,对家乡走出的达官显贵、各类专家以及大显身手的人才,人们往往会为之骄傲,为之赞扬。而从家乡走出去的人才都怀有浓浓的乡愁,都不会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他们和他们的子女很少回家乡居住,久而久之,后代人便听不懂家乡的方言土语了,传统的家乡话就会渐渐地消亡。《宁海方言典藏》弥补了离家游子的思乡之情,解决了子孙后代想学习家乡话但无学习资料的苦恼。乡音不乏风趣,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这是一本让宁海后人学会古老乡音并值得珍藏的好辞典。
祝贺《宁海方言典藏》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