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涌金楼丨浙江经济第一区,再出发

日期:2025-02-19来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作者:杭州天气

新年拼经济,从全国看,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视角聚焦浙江,经济大区如何勇挑大梁,同样是看点。

2月18日,余杭区召开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冲锋号:攀高峰 向未来。

这是余杭连续第四年以“高质量发展”为题召开大会。

2024年,余杭以3355.67亿元的GDP总量蝉联浙江经济第一区,但要持续领跑,2025年仍需加压奋进。

这一主题既契合当前余杭的发展实际,也透露它的发展雄心。

企业好 经济才能好

18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祝铭明“空手”走上演讲台,“我的讲稿就在我的智能眼镜里,”他说。

今年初,Rokid研发的智能眼镜走俏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到撤展时仍有大堆人排队希望体验。“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们代表着全球最先进的技术。”祝铭明说,Rokid的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六成的重工业、200多家博物馆,今年会将产品进一步推向全球。

在余杭区,如灵伴科技一样的创新型企业正茁壮成长,成为余杭拼“研值”、攀高峰的底气所在。这批科技型企业的落地,带来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创新氛围,也带来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可能。

大会现场,强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璧丞介绍,强脑已成功将仿生手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为工业制造等场景带来全新的应用可能。

几天前,这家企业的纳贤令曾一度“出圈”:不看学历,也不看年纪,经验,只要你的技术绝对好,热爱脑机接口这个事业,我们都欢迎你。

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是经营主体,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

可以说,余杭这场大会,企业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它们是余杭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动力之源。截至目前,余杭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0家、居全省第一。

它们也是区域竞争力、吸引力最生动的组成。2024年,余杭新增市场主体5.86万家、人才资源总量突破45万人。

必须看到的是,浙江经济第一区能拥有如今的发展优势,非一日之功。

2015年,思看科技在余杭创业,初始团队仅7人,十年后,企业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长为一家拥有400余名员工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首笔研发补贴到人才引进政策,余杭诠释着什么叫创新创业生态最优,我们也用好这些政策,配套公司政策,鼓励更多外地员工和公司一起扎根。”思看科技董事长王江峰说,思看已形成以余杭为中心,在德国、美国、韩国等7个国家设立子公司或办事处的全球化布局,将努力把业务拓展到全球市场,本次上市募集到的资金也将面向未来发展、投向余杭。

企业好,经济才能好。余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向心力,无外乎这样一句话。再攀高峰,重点也在于此。

大会现场,余杭区发布《余杭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下称《意见》)。早在2022年,余杭就面向未来发展,推出“黄金68条”产业政策,而今,政策再一次迭代升级,更大限度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比如,人才引领方面,余杭每年将投入15亿元以上专项资金,还支持企业引进、培育人才,用人单位也将享有薪酬补助;创新创业主体来余杭创业的研发和房租补贴从最多三年延长至六年,用更耐心的姿态培育初创企业;

创新驱动方面,余杭创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险,进一步保障科创成果落地、风险共担;在推出算力券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推出模型券,鼓励区内细分行业企业探索自己的垂类模型,降低产业化成本;对区内独角兽企业新增营收和产值贡献奖励,鼓励它们尽早实现产业化……

“迭代升级的‘黄金68条’关注区内各行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需求和要素保障,初步预估整体的财政支持力度至少提高了10%以上。”余杭区财政局企业科科长汪钟洪说,近三年,余杭区每年兑现政策资金都在100亿元以上,企业和政府双向奔赴,相辅相成。

政府有为 市场有效

在去年底余杭召开的区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上,余杭提出“经济大区勇挑大梁,高原之上再建高峰”的战略目标。

为何要再攀高峰,原因很简单:蝉联浙江经济第一区,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新挑战的开始。

省域维度看,“第一区”向前奋进的紧迫感更强。

看GDP总量,2024年,鄞州(3112.7亿元)、北仑(3035.04亿元)均进入“3000亿俱乐部”,慈溪(2928.6亿元)只差临门一脚,跃升攀高,各家都在出招;看GDP增量,省内也不乏成长速度更快的区域。

比起超越别人,超越自己更难。

2024年的余杭不光再次守擂成功,更可贵的是用了三年时间,超越了分区调整前的“原余杭区”,实现了发展新跨越。

这一跨越的实现,是余杭持续向新而行带来的。

夯实区域竞争力,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缺一不可。从去年的“建设新中心 攀登新高峰”到今年的“攀高峰 向未来”,大会主题之变,呈现出余杭的进势之变。余杭拿出了耐心,更拿出了魄力。

涌金君注意到,新发布的《意见》在金融要素保障方面提出进一步支持投早投小,鼓励区内投资机构大量筛选、精心挖掘种子期企业,一旦有所损失,政府同样会给予风险共担的补贴。

本次大会邀请的参会企业中,金融机构代表企业占据相当比重。现场,余杭区与投资机构代表签约,以更好发现和支持区内有潜力的创业企业成长,挖掘、引进一批与余杭气质相投的链主企业。

大会组织的一系列签约,也都有引入新增量、带动区域发展活力之意。

如“人才新伙伴”代表签约,旨在为余杭导入更多海外人才和项目;“创新成果转化”签约,聚焦人工智能、未来医疗、脑机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未来产业,签约后将加速项目在余杭的产业化进程。

大会惯例第一项的颁奖表彰,今年也新增了几个奖项:教科人融合引领示范奖、创新策源优秀成果奖、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奖。

在关注区内企业在不同产业、全区经济发展贡献的同时,新奖项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导向,关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也更加注重以机制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坐拥浙江4/10的省实验室,杭州超重力场大科学装置已投入试运行……目前,余杭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数、省实验室总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等科技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加快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余杭正争取第三个乃至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

关注“从0到1”“从1到100”,余杭提出“三个15%”科技财政政策,即区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区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顶尖人才、青年人才、新型企业……余杭着力吸引更多科创动能选择落户,推动更高质效的创新转化,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比如,出席大会的丁列明,身份不是贝达药业董事长,而是杭州瑞普晨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这家企业正布局研究糖尿病干细胞疗法。

“干细胞转化和应用是生物医药的前沿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是国际竞争的硬科技和软实力。我们将把握机会、顺势而上,快速推进临床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争取早日获批上市。”他说。

跑出加速度,塑造新优势,余杭只争朝夕。2月初,在余杭区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有关领导讲了一个故事:

在夕阳西下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头狮子正在沉思,当明天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最快的那只羚羊;此时,一只羚羊也在沉思,当明天太阳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脱最快的那只狮子。

无论是狮子还是羚羊,当明天太阳升起,就要奔跑。正是这样清醒的认知,让余杭提出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在“深水区”里大胆探路,在“无人区”里创出新路。

高原之上再建高峰,再过数年回头看,曾经的高峰,不过是未来向上的又一个起点。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