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 宁海

循环经济“热”心头

日期:2025-02-21来源:宁海县民政局作者:宁波财经学院

文/图刘志林

宁海电厂综合能源基地全景

  碧岛蓝湾,渔乡风情。

  一进入2025年,东海岸的潮声仿佛比寻常格外悦耳动听。

  风静帆悬,山海一色,清澈如许。这里是浙东沿海地区难得一见的蓝色海湾,众多海岛星罗棋布,更赋予海上“千岛湖”的美誉。沧海桑田,昔日滩涂如今已变为美好家园,以国能浙江宁海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海电厂)为龙头的宁海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正欣欣向荣,方兴未艾。

  1月3日,宁海电厂计划与营销管理部三级主管丁澎澎兴高采烈地冲进办公室,“宁海湾20-05这块地终于让我们竞拍下来了!”话音刚落,“哇!”兴奋一下子传染给了每个人,大家拍手称快。

  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为了这块地,前前后后做的工作不计其数,波折多舛。虽然占地面积仅有7257平方米,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因为毗邻海螺水泥厂,用作电厂粗灰磨细与干渣磨细项目建设是绝佳的理想地块。

  至此,作为宁海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带头大哥”,宁海电厂对周边企业多联供产品实现直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综合能源多元保供又增添了新筹码。

计划营销人员研讨新竞拍地块规划

以“热”为媒,打造保供桥头堡

  “过完这个年,我们北新建材的二期项目就上马,有了电厂充足的热源,我们的产能扩大就有保障了。”

  岁末年初,宁海电厂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都是宁海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热用户。循“热”而来,以“热”为媒,他们中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走进电厂,“原来电是这样发出来的!”每参观了解一个发电现场步骤流程,他们都带着疑问,当自己关心的焦点问题得到满意解答后,立刻笑容满面,乐开了花。

  “加上二期百万机组抽汽供热的参与,电厂的热汽压力、温度参数更稳定,品质有保证,我们作为工业热用户,担心汽源不足的‘心病’一下子就扫除了!”

  谋划在建的二期百万机组对外供热通道,将承担向经济开发区、宁海县城区等周边集中供热输送蒸汽任务。不仅北新建材、海纳节能两家比较大的板材建材公司,其他公司产品产能都计划上调,有了电厂稳定的热源品质作支撑,扩大市场占有率已箭在弦上。

  由于热源稳定,园区吸引了知名建材业民企得力集团、嘉翰集团等纷纷落户,形成了以宁海电厂为龙头的循环经济多元产业链,并逐步向中长远地区辐射。

  “原来我们都要跑很远的路去宁波拉热水,成本极高,不划算。如今终于能就近用上热水了,太好了!”宁海县城区的阳光浴场老板掩藏不住内心的兴奋。

  供热水项目充分利用机组发电产生的废热,采用二级热水管网系统供热方式,热源为锅炉连排、定排及吹灰疏水产生的废热,汇总后接入换热器,水库原水通过处理后加热,以85℃热水实现对外供应。项目投用后,成为宁海唯一一家24小时持续不断集中供应热水的企业,热水市场立即覆盖至宁海全县。

  “对我们这些长期在外的打工人来说,这么湿冷的冬天,美美地泡一个热水澡甭提多舒服了!”如今的浴场熙熙攘攘,生意兴隆,这在洗浴文化不时兴的南方地区并不多见。

  供热系统如同城市的温暖脉络,宁海电厂将余热这一宝贵资源发挥到了极致,这不仅仅是温度的传递,更是能源高效利用的生动实践。自2016年开栓供热始,截至2024年底,宁海电厂累计向园区供热汽近280万吨,年供热水能力5万余吨,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带动区域经济向好向上增速发展。

宁海电厂供热首站
园区企业利用宁海电厂灰渣生产的轻质砖

以“质”取胜,完善供应产业链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宁海电厂全年累计发电量达276.51亿千瓦时,连续安全生产超6900天,充分发挥能源供应“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服务,将围墙内富余资源全部利用起来,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这是我们电力央企的责任,也是保供的使命追求。”计划与营销管理部负责人熊衍夫深有体会。

  “十四五”期间,宁海电厂积极推动公司转型升级,探索开创供电、供蒸汽、供热水、供原水、供压缩空气、供石膏、供灰渣等“多联供”综合能源发展新模式,推动电厂与城市及园区深度融合,把电厂建设成为综合能源中心,实现电能替代、散烧煤替代,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降低GDP能耗水平,实现供给侧能源革命。

  作为浙江省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深挖循环经济产业潜力,努力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宁海电厂逐步形成“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石膏→石膏板”“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煤→电→蒸汽→集中供热→用热能企业”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开创“多联供”新模式的同时,努力寻找新的增收点,造福宁海人民。

  “2台1055兆瓦超超临界机组抽汽供热能力高质高效,进行减温减压调节后,出口压力可达2.2兆帕,温度达300摄氏度,配套建设厂外集中供热管网总长约41.7公里。”供热开发项目小组成员钱平详细介绍着,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承担向宁海湾循环经济开发区、宁海县科技园区及周边集中供热,输送蒸汽最大302吨/小时,兼顾分散供热锅炉的替代供热及区域企业的发展需求。

  面对能源供应持续偏紧难题,宁海电厂党委审时度势,实施煤热价格联动,使供热增收增益。在供原水和压缩空气方面,利用富裕水资源和压缩空气产能,向园区企业供应,原水转让开创国内企业间水资源权转让的先河。此外,将发电产生的石膏、炉渣、粉煤灰等副产品“吃干榨净”,灰渣综合利用率达100%,实现资源梯级利用,“多联供”创造利润占到公司利润的50%以上。

  宁波市“双碳”科技创新论坛上,宁海电厂《创新电厂“七联供”,打造循环经济2.0》获评宁波市“双碳”科技创新十大成果典型案例。

  与地方发展共建、共享和共赢,开创科企合作、地企合作、企企合作、园区合作等多种发展模式,为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促进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彻底颠覆老百姓传统认知中的发电厂高污染形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以“新”为题,赋能转型高质量

  除了多联供产品,宁海电厂高瞻远瞩,又把眼光瞄准了烟气中原本被视为废弃物的二氧化碳上,加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开发并赋予其新的利用价值,誓把循环经济的制高点推向新高度、打造新引擎。

  据测算,CCUS技术对碳中和的贡献率将超20%,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政策专家坦言,CCUS已被称为碳中和的托底技术。

  而如何进一步降低碳捕集成本和能耗,一直是业内孜孜不倦科技攻关的重点难题。宁海电厂联手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科环集团龙源环保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全力以赴打造CCUS“技术研发—工程放大—场景应用”标杆项目,持续开展低能耗型示范装置运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吸附碳捕集技术升级迭代和放大,推动吸附法碳捕集技术逐渐走向工业应用。

  “从土建基础出零米,到设备马不停蹄吊装、调试,我们仅用三个月的时间,便完成这一万吨级低能耗碳捕集示范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胡伟斌边指着施工图纸边说道。由于没有可借鉴的先例,项目组人员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摸着石头过河”。

  2025年初,宁海电厂吸附法碳捕集示范装置一次投料试运成功,经捕集后,产出浓度95%以上的合格二氧化碳产品气,为项目工程放大及场景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此“吸附法碳捕集关键技术开发及万吨级示范”是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创新重点项目,采用了集团自主研发的高效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和“低压吸附-真空再生”低能耗吸附碳捕集工艺,依托宁海电厂6号1055兆瓦超超临界机组完成示范工程建设,成功验证了从材料制备、工艺开发到工程示范的完整链条。此技术具有能耗下降空间大、无腐蚀、无二次污染、操作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为我国煤电低碳化改造提供重要技术选择。

  “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研发基于燃煤电厂固废的CO2矿化养护海岸工程生态建材的制备工艺,形成CO2矿化养护万吨级生态建材关键装备1套,实现养护效率比传统养护提高50%以上,打造CO2捕集及利用全产业链应用示范区。”宁海电厂总工程师洪兵对循环经济降碳未来前景满怀信心。

宁海电厂CCUS万吨级吸附法示范项目现场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