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已过,依旧春寒料峭。在永嘉县溪下乡楠源村,高山上挖掘机作业一片火热场景。站在覆着薄霜的田野高处,温州大学教授姜年权穿着厚实羽绒服,指挥着机械进行最后的土地平整作业。“过完年就立马赶到村子里,现在荒地开垦已接近尾声,马上要着手搭建种植基础设施。”溪下乡携手温州大学姜年权教授团队,让海拔800多米的80亩撂荒地蝶变高山果蔬基地,有望一举破解“夏淡”蔬菜供应难题。
春耕备耕忙,姜教授带着村民耕种,教村民种地。这对村民来说,有了和往年不一样的盼头。姜教授带来的溪下乡高山果蔬基地,是当地少见的规模化农业产业项目,目前投资已超百万元。“夏季温州平原地区酷热难耐,诸多蔬菜难以种植,温州乃至浙江地区的夏季蔬菜,不少都得从云南、山东、甘肃等地长途调运。”姜年权介绍。
溪下位于楠溪江源头,平均海拔771米,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达23座。高寒多旱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加上溪下乡政府所在地远距县城上塘超70公里,区位条件差,产品出山成本高,很难接受沿江发达乡镇的辐射,吸引资本下乡难度重重。
如何破难?“如果要做,我们就做精品农业。”溪下乡相关人士介绍,去年了解到姜教授“夏菜经济”项目在寻基地,当地迅速行动,多次上门拜访“游说”,靠前服务。同时,组织楠源村村民代表前往姜教授实验基地,细算经济账。项目从筹备到落地建设,仅一年时间。
当温州平原地区最高气温接近20℃时,楠源村的田间地头仍有不少地方结着冰。低温、大温差、无公害的环境优势,正是破解浙南地区夏季蔬菜供应困局的关键所在。姜年权计划将近十年的农业科研成果落地溪下乡,今年5月将大规模种植黄瓜、西红柿、芹菜等果蔬,并试点国内领先的无土栽培技术,预计暑期丰收时果蔬产量可达100万斤。相较于外地调运蔬菜,本地供应的蔬菜不仅更新鲜,运输成本更低,零售价也有望降低,利润空间将大幅提升。
“每天能挣200元,关键是守着家就能赚钱。”村民麻于中将项目建设所需的毛竹搬运至基地。待5月全面投产后,项目将创造近百个就业岗位。溪下全乡户籍人口8900人,在家仅2000人,留守村民们对项目充满了期待。
农业教授教种地,对溪下村民来说,并不是首次。去年,溪下乡启动“溪下红”高山番薯种植项目,与省农科院作核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建立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关系,引进优质浙薯系列番薯苗,在溪下村、黄一村、刘山村建立高山番薯试验示范合作基地200多亩。专家教授们从苗种繁育、种植时间、栽培管理及抗旱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指导,帮助农户提升番薯种植水平。试种成功的番薯,溪下乡政府主动对接果蔬销售平台,联系番薯加工厂进行合作加工,同时开通网络直播平台推介销售,让村民们种番薯有了更多收成。
今年借助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指导的契机,当地将进一步扩大高山番薯种植项目,还计划在麻茶村引入黄精苗圃基地项目,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路径。
高山云雾缭绕,新翻的泥土湿亮,土地蛰伏一冬,开启了新的耕种。持续高强度的开垦,让旋耕机刀片严重磨损,直至挖掘机师傅去吃午饭,姜年权才停下手中工作稍作休息。尽管头戴厚棉帽,他的脸仍被冻得通红,他一边吃着青稞饼干,一边比划着向记者介绍高山蔬菜的美好前景。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深山来了教授教种地破两难
永嘉融媒记者刘曦
记者金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