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俊
去年,一支被群众亲切称为“棒帮团”的银辉志愿服务组织,将目光投向长街镇洋湖村。面对传统翠冠梨种植区冬季土地闲置难题,团队引入“宁雪5号”雪里蕻品种,帮助村民优化了“梨园套种”模式,还建立了“技术指导+订单收购”服务体系,成功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4000元。“以前烂在地里的菜,现在成了上海客商抢手的香饽饽。”村民吕阿姨的账本记录着这个幸福的变化。
“农小二助销卖咸菜,照片张张上了网……”团队原创助农歌曲《农小二卖菜》全网播放量突破百万,成功宣传了“宁海雪菜”特色品牌,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300%。“我把自己当作一名农小二,学唱这首歌就是希望能让宁海的咸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棒帮团负责人、全国劳模裘银芳表示,“我们要让公益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这支平均年龄67岁的老党员志愿者团队,依托各地党群服务中心,构建起立体帮扶网络,将劳模精神和银辉力量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动能。在深甽镇大里村,团队建立“1+N”助学机制,每年定向资助困境学子2000元并配套成长关怀;在一市镇曹家村,启动“薪火计划”家庭支持项目,为突发变故家庭提供持续生活保障。棒帮团充分发挥队伍中退休医生的专业优势,去年累计开展公益助医服务120余人次,对接上海优质医疗资源20例。
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痛点,棒帮团还推出80岁以上老人“即时响应”服务项目。在前童镇试点推行“银龄管家”项目,志愿者团队实现银行业务代办、生活物资代购等10项服务15分钟响应。82岁的童大爷感慨:“这些‘红马甲’比家里人反应还快。”截至目前,棒帮团已带动20余名退休干部加入队伍,下沉9个镇村党群服务中心流动服务,成为群众身边的“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