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
这描写永嘉郡之繁华景象的千古名句,出自1500多年前南朝永嘉郡太守丘迟的《永嘉郡教》,是古代温州最具代表性的广告语。
天监三年(504),41岁的丘迟出任永嘉郡太守,在任期间提倡农桑,重视教化,崇尚俭约富民,写下温州现存第一件官府文献《永嘉郡教》,是了解早期温州的珍贵史料。
教,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官府对百姓的晓谕和劝诫,有点像现在的政府公告。丘迟的《永嘉郡教》虽然是公文,它内容实在,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

19世纪末,华盖山上遥望东门,码头舟楫纵横。
一都之巨会
丘迟笔下的温州
文章的开头,丘迟就对永嘉郡一顿猛夸:“贵郡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永嘉郡依山傍水,水路陆路交通兼具。土壤肥沃,简直就是东南地区的一块风水宝地。此句经典,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从中可见,当时温州港已初具规模,造船技术水平高超。早在西晋时,东瓯所造的舟船已能“越腾百川,济江泛海”。到三国赤乌二年(239),永宁县境内设有官营“横屿船屯”(今温州平阳境内),是当时长江以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可夸完之后,话锋一转,丘迟开始“恨铁不成钢”地批评起来:“而曝背拘牛,屡空于畎亩;绩麻治丝,无闻于窐巷。其有耕灌不修,桑榆靡树,遨游廛里,酣酺卒岁,越伍乖邻,流宕忘返。才异相如,而四壁独立,高惭仲蔚,而三径没人。”田间地头看不到放牛耕种的身影,巷子里也听不见纺线绩麻的声音。有的人既不耕地灌溉,也不种植桑树榆树,整天游手好闲,酒气熏天,四处游荡。论才情,远不如司马相如,却家徒四壁;论节操,深愧于张仲蔚,而门前三径荒草没人。
丘迟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期望:“虽谢文翁之正俗,庶几龚遂之移风。”意思是,虽然自己可能比不上西汉时教化蜀地的文翁,但也要像龚遂治理渤海郡那样,努力改变永嘉的不良风气。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录《永嘉郡教》
从文中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画面,当时的永嘉郡百姓的生活是富足、悠闲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士族大量南迁。百姓的生活习惯也受到中原迁徙过来的那些贵族的影响。随之而来的,还有如谢灵运、裴松之、颜延之、丘迟等文化大家到永嘉郡当行政长官,他们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化民成俗,赋予了这座城市最初的精神气质。
《永嘉郡教》是温州现存第一件官府文献,全篇98字,收录在唐代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中。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保存了中国唐代以前丰富的文献资料。

《艺文类聚》
丘迟仅在任一年,即被监官纠劾。《梁书·丘迟传》:“天监三年,出为永嘉太守,在郡不称职,为有司所纠,高祖爱其才,寝其奏。”梁武帝可能是出于爱护,将弹劾他的表章搁置一旁,不予过问。
在万历《温州府志》中,南朝梁55年中入志的郡守,仅有丘迟和虞权两人,足见他在温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一文抵千军
丘迟到底何许人
能写出《永嘉郡教》这样佳作的丘迟,究竟是何方神圣?
丘迟(464—508),字希范,是南朝梁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丘灵鞠是南齐太中大夫,也是当时的知名文人。在家庭的熏陶下,丘迟八岁便能作文,受黄门郎谢超宗及征士何点赞赏,后以南朝齐秀才身份升迁至殿中郎。梁武帝即位后,改元天监,丘迟被升为中书郎,待诏文德殿,备受礼遇。天监七年(508年)卒于任上,时年45岁。
天监四年(505),丘迟随临川王萧宏北伐,为谘议参军兼记室(掌管文书之官)。在这场战役中,他用一封《与陈伯之书》成功招降了投奔北魏的原南齐将领陈伯之。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录《与陈伯之书》
这封信写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既无剑拔弩张之势,也无雷霆万钧之威,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信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恨。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图,自求多福……”
其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用江南风物打动陈伯之的故国之思,情景交融,清新明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陈伯之本是济阴睢陵(今徐州市睢宁县)人,八尺武夫、勇冠三军。他看到这封信后,深受触动,最终率领八千余人归顺了梁朝。一封书信的力量,竟能胜过千军万马,《与陈伯之书》被后人誉为一篇不是檄文而力敌三军的劝降绝作。
延伸阅读
地方长官是怎么教化百姓的?
教化百姓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重要职责。地方官员不仅肩负治理之责,更以教化百姓为己任。
明代温州人姜准撰写的《岐海琐谈》记载,北宋皇祐三年(1051),温州知州刘述发布“五事劝民”,内容简明扼要,字字珠玑:“其一曰:孝于父母,和于兄弟,亲戚乡党称善,则家道兴矣。其二曰:教诲弟子,勤修儒业,习礼仪,则可以得禄而荣亲族矣。其三曰:谨慎不做斗讼之事,则免刑戮。其四曰:乡民勤农业,市民勤生业,不嗜博饮游惰,则衣食足。其五曰:宜节俭,务收藏,虽遭水旱则无饥寒。右五事乃立身之要道,保家之急务,百姓宜各传写,置诸目前,读而思,思而行,则日有益。”
北宋绍圣二年(1095),79岁的杨蟠出任温州知州。他一到任,便在衙署仪门口立碑,刻上刘述的《劝农五事》,以此作为施政准则。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更是以民为本,深得百姓爱戴。他在任六年,一郡大治,被誉为“浙东第一”。《岐海琐谈》记载,何文渊不仅关心民间疾苦,还以诗文劝勉官民:
衮衮诸公著锦袍,
不知民瘼半分毫。
满斟美酒千人血,
细切肥羊百姓膏。
烛泪落时人泪落,
歌声高处怨声高。
为官若不行方便,
空收君王爵禄叨。
世上经营事万千,
男耕女织最为先。
收藏谷米无饥岁,
采办柴薪恐雨天。
男计但从朝早起,
女工全在夜迟眠。
治家若是能如是,
便见妻贤夫也贤。
何文渊还写有《劝世文》,内容贴近百姓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劝吾民,遵圣道。孝双亲,敬兄嫂。睦姻邻,扶幼老。每侵晨,须早起。先盥梳,煎瑞草。地勤扫,桌勤缴。客往来,面门好。屋头园,蔬易讨,内随缘,菜饭饱。育猪鸡,休养鸟。莫为媒,休做抱。科粮完,隶不扰。依本分,无烦恼。教儿童,从易晓。诗书明,出至宝。”
这些劝世之言,虽近俚俗,却饱含深情,体现了地方长官对百姓生活的细致关怀。
原标题:温州现存第一件官府文献写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