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温州

温州画家赴泰国南邦策划“在地艺术展” 拨动华侨华人心弦

日期:2025-02-22来源:温州大学教务处作者:温州人力资源网

  立在户外展厅的《潮之舟》

   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暨“中泰友谊金色50年”。日前,温州画家潘罗敏在泰国南邦策划了一场“在地艺术展”。20多名艺术博士用当地素材围绕南邦“公鸡文化”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此次展览被南邦市长点赞:“是一次关于南邦公鸡文化的视觉艺术盛宴”。

  “探亲者”送上集体礼物

  潘罗敏,1981年出生于龙湾区,艺术家、策展人、公益人。去年开始,在泰国南邦国际科技学院担任兼职教授、博导,教授“艺术中的环境与文化”课程。

  谈及此次展览,刚回到温州的潘罗敏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泰国南邦位于山脉包围的山谷,是泰国唯一仍保留着以马车为交通工具的省府。南邦市是泰国南邦府的首府(省会),建于1300多年前,距首都曼谷600公里,离清迈100公里。数据显示,南邦市的常住人口中华侨华人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比例。这里公鸡碗最为有名,随处可见。

  在南邦的一家咖啡馆,潘罗敏看到了来自中国潮州的公鸡碗。在清末,潮州公鸡碗通过汕头港来到东南亚一带,抗战胜利后泰国南邦的潮州人利用在潮州窑掌握到的陶瓷技术开始生产公鸡碗。这种文化符号在南邦生根后形成独特城市记忆,也承载着聪明勤劳的中国人闯荡异乡的思乡之情。

  于是,潘罗敏有了策展的念头和想法:以在地文化为切入点,策划一场探讨中泰文化连接的展览。

  “博士学生大部分是中国人,所以策划这次展览作为我们这群异国探亲者给泰国南邦小城的集体礼物。”潘罗敏说。

  说干就干,潘罗敏和学生、学校进行了沟通,在短短10多天的时间里,利用当地的素材和材料做出展品。潘罗敏说,在地艺术强调艺术作品与特定地点之间的紧密联系,核心在于,不仅仅是在物理空间上的呈现,更是在文化和思想上与地点紧密结合,反映了艺术家对地方知识的尊重。

  与当地文化深度交互

  出乎潘罗敏的意料,学生参与热情很是高涨。

  这些博士学生大部分有工作经历,参展的学生中有3人来自温州,“这次展览中我们的同学们踊跃参加,为了作品在高温太阳下暴晒滴汗创作,体现在地艺术的独特魅力,大家是脑洞大开。”来自瑞安的董万蒙博士笑道,“构思期间潘老师会跟我们讲解国内外一些优秀案例,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让泰国人对中国留学生艺术创作边界有了更宽广的认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2月5日,由泰国南邦府指导,南邦国际科技学院主办的2025泰国南邦在地艺术展在泰国南邦市帕霍约廷街顺利开幕,南邦市市长周文耀点赞:“你们用南邦的旧物进行创作,这是非常困难的,在作品中我看到了你们的创意和新的想法。这是一次关于南邦公鸡文化的视觉艺术盛宴,我希望艺术家们继续与当地文化进行深度交互,助力将南邦打造成一个文化名城。”

  在熟悉中感受新视角

  在户外展厅,作品《潮之舟》立在了明显位置。《潮之舟》用落叶呈现了一艘船,形象地再现了中国潮州人下南洋来到南邦的命运之旅,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导览的时候,一名华裔观众指着《潮之舟》的作品深情回忆自己父亲当年就是坐着这样的船,经历磨难漂洋过海来到南邦讨生活。

  作品《潮之舟》采用竹竿、落叶和蓝色旗帜为主要材料,形象地再现了潮州人下南洋的命运之旅。竹竿象征着潮州人的坚韧与韧性,而落叶代表着漂泊与落定。两者的结合表现了早期潮州移民在异国他乡努力生存、最终落地生根的过程。蓝色旗帜象征着海洋与希望,上面的泰文“鸡”字特别有意义。故事追溯至潮州人带着极具家乡特色的公鸡碗来到泰国南邦,并在那里生根发芽。

  导览结束的时候,这名观众说了句“Thankyou,seeyouagain”,在当下,大家都会心一笑,笑完之后,又有些回味——转角遇到历史,在异乡人艺术化的展陈里,看到了自己的来时路,拨动了内心的心弦,和自己的过去再见,和父辈的历史再见,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时间短,材料少,从艺术水平来说,还是粗糙。关键是通过日常物件重构,让观众在熟悉中感受新视角。”事后复盘,潘罗敏很坦诚,“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我们,有着类似的黄皮肤,操着不同的语言,又有文化的链接,以异乡人身份挖掘并呈现被忽略的文化情感纽带,所以当地百姓感觉是很新奇。”

  新闻+

  在地艺术展:强调在特定地点通过驻留、体验、观察、实践等,创作具有当地历史、社会或文化背景的作品,实现艺术的在地化,因此也被称为驻地创作。

  原标题:温州画家潘罗敏赴泰国南邦策划“在地艺术展”

  一叶《潮之舟》拨动华侨华人心弦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