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实验是十大省实验室之一,主攻航空航天关键领域。新春伊始,实验室正在研发全国首款量产型重载氢动力无人机,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跟随《创新浙江·寻找向“新”力》专栏,一起去看看。
新春伊始,新昌县城里,年味还浓。往年这个时候,徐伟强就该收拾行囊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课。但今年,他所在的天目山实验室,要在他的老家新昌,完成一项重要任务。
天目山实验室氢无人机团队负责人徐伟强说:“今年已经是我们落地新昌的第六年了,今年主要的目标是完成重载型氢动力无人机的研制。”
起飞的是徐伟强团队研发的重载氢动力无人机雏形机,首次起飞测试。相比此前研发的巡检类无人机,这架无人机的载重从10斤提升到了40斤,堪称氢动力无人机中的“大力士”。目前国内市场上,低空领域长距离重载运输,大多是纯电动力,续航是共同的短板。他们的目标是续航1小时。
氢鹏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无人机技术总工程师成梁说:“我们如果用氢动力去解决续航难点问题的话,森林防火、物资运送这些都会得到比较大的改善。”
飞机的技术总工成梁,此前是一名无人机飞手教员。如今,他转型成了一名工程师,首飞的重载氢动力无人机,电堆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形成了密密麻麻的飞行数据,成梁要从中找出了细微的异常波动。
氢鹏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无人机技术总工程师成梁说:“这边有个电压尖峰,我们会把它放大去看,观看一下这个电压尖峰是否超出了一个我们的安全范围。现在我们搭载中实际的功率消耗,比我们预期的会大得非常多。”
功耗过高,意味着续航能力会缩短。给重载氢动力无人机“减重”,是项目下一步的重点。然而无人机每减轻一克,都会牵一发动全身,要对整机结构进行重塑。在天目山实验室空间、人员、设备等创新要素全打通的机制下,多个其他项目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大力士”的攻坚中。
郑琛是飞行控制系统团队负责人,他正带领团队开发一套全新的控制算法,让“大力士”的飞行控制器从分体式加装升级为机身集成,实现减重。
天目山实验室飞控系统团队负责人郑琛说:“在软件层面已经验证通过了,现在需要搭载到整机上面去做系统的联调测试。那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遇到新的问题,那到时候我们再根据具体的问题去做解决。”
不仅是飞行控制,导航、燃料电池等多个团队也都在为重载氢动力无人机研发新算法和新技术,让分体式设计的多块电路板集成到一块电路板上。这段时间,重载氢动力无人机设计总师石勍的案头上,各个团队发来的新图纸越来越多。他要根据这些新图纸,一体设计新一代减重机型。
氢鹏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型号设计总设计师石勍说:“对每个系统进行梳理分析,哪些是可以整合的,哪些是可以去优化掉的。这就需要去不断地去做设计仿真,然后测试,至少要飞200个架次。”
多兵团作战,交叉研究,发挥实验室各团队特长,这款重载氢动力无人机预计将于年内完成型号测试,填补市场空白。
天目山实验室氢无人机团队负责人徐伟强说:“要去占据前沿的,就要把类似于像氢无人机在各种特殊场景下的应用,能够做成实际可用的产品,做氢无人机行业的引领者。”
眼下,天目山实验室已构建起“4+5+N”的科研组织格局,建设四个研究中心、集中打造五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平台,协同推进垂起固定翼子母无人机、超级混动货运无人机、岛际物流水上无人机等项目,用人无我有的产品,加速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